[发明专利]一种高速铁路调度控制互协同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1407686.2 | 申请日: | 2021-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301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袁志明;张琦;张涛;宋志丹;丁舒忻;王荣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通信信号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华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锐驰国铁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L27/14 | 分类号: | B61L27/14;B61L2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竹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06 | 代理人: | 陈龙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速铁路 调度 控制 协同 方法 系统 | ||
1.一种高速铁路调度控制互协同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S1. 调度指挥部分协同步骤,具体包括:
S11.接收在途列车到达下一站的预期时间;
S12. 在计划自动调整模型中设置刚性约束条件;
S13.计算并生成计划周期时间段内符合行车约束的近似最优列车计划;
S14.计算得出运营周期剩余时间范围内的列车调整计划;
S15.将所述近似最优列车计划和所述列车调整计划组合,生成整个运营周期内的修正后的行车计划;
S16. 下达新生成的行车计划至协同控制部分;
S2. 协同控制部分协同步骤,具体包括:
S21. 检查和确认行车计划的合法性和可行性,若通过则转入步骤S22,否则丢弃行车计划并反馈报警信息至调度指挥部分;
S22. 行车状态重构;
S23. 速度曲线计算;
S24. 到站时间预测;
S25. 计划协同,若收到调度指挥部分对到站时间预测的确认信息,则将最终速度曲线发送至列车控制系统,列车控制系统以此曲线为目标,控制列车运行;否则转至步骤S21,根据调度指挥部分下达的新的计划信息进行新的一轮运算;
S3. 设备设施部分协同步骤,具体包括:
设备设施部分以接收到的速度曲线为控车目标,控制列车运行,并同时将列车的运行状态以及设备设施的状态反馈给协同控制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铁路调度控制互协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3.速度曲线计算,包括以下步骤:
S231. 在确定列车追踪关系的基础上,依据线路运行方向由远及近对列车进行排序,并以列车驶出站和至下一驶入站的区间为最小单位,对列车进行分组;
S232. 单车速度曲线计算;
S233. 多车协同曲线计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速铁路调度控制互协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1、S12、S13具体包括:
S11. 接收来自协同控制部分在途列车到达下一站的预期时间;
S12. 在选用的计划自动调整模型中设置刚性约束:,其中为调整后的列车到站时间;
S13. 限定所述选用的计划自动调整模型的计算范围为一个计划周期,即以最近一个周期内的图定计划为按图行车调整目标,计算当前所述计划周期时间段内的调整计划,以提高自动调整算法的时效性,计算并生成所述计划周期时间段内符合行车约束的近似最优列车计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速铁路调度控制互协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4、S15、S16具体包括:
S14. 所述计划周期时间段外的计划,在所述近似最优列车计划的基础上,采用列车到发时间平移的策略进行计算得出运营周期剩余时间范围内的列车调整计划;
S15. 将所述近似最优列车计划和所述列车调整计划组合,生成整个运营周期内的修正后的行车计划;
S16. 经调度员确认后,下达所述修正后的行车计划至协同控制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速铁路调度控制互协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2具体包括:
S22. 将设备设施部分采集到的信号状态和列车在途状态信息存储/更新至相应的内部数据存储单元,并结合行车计划,重构列车之间的追踪关系图。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速铁路调度控制互协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32、S233具体包括:
S232. 单车速度曲线计算,列车组内按由远及近的方式,以各列车的计划到站时间为目标,计算组内各列车至路径前方车站的速度曲线集合;
S233. 多车协同曲线计算,基于各列车速度曲线集合,以全体列车到站晚点时间最小为目标,确定各列车最终速度曲线。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速铁路调度控制互协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4具体包括:
基于各列车计算所得的最终速度曲线,结合线路的历史运行数据,预测列车在下一站的到站时间,并将预测结果反馈给调度指挥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通信信号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华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锐驰国铁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通信信号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华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锐驰国铁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0768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