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梯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404970.4 | 申请日: | 2021-11-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049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03 |
| 发明(设计)人: | 李丰;朱维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6B15/08 | 分类号: | B66B15/08;B66B15/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王江富 |
| 地址: | 20024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梯系统,升降组件装配在升降通道之中的一对导轨之间;第一反绳轮、第二反绳轮及第三反绳轮固定于升降通道顶部;第一反绳轮的轴线为左右方向,在升降通道横截面投影方向上,第一反绳轮与左导轨的投影存在重叠,或者第一反绳轮的投影在左导轨的投影左侧;第二反绳轮及第三反绳轮的轴线为前后方向,第二反绳轮及第三反绳轮在一对导轨后侧,第二反绳轮位于升降通道左部,第三反绳轮位于升降通道右部;第一牵引绳绕过第一反绳轮后其绳头固定连接到升降组件左侧;第二牵引绳依次绕过第二反绳轮及第三反绳轮后其绳头固定连接到升降组件右侧。该电梯系统,能减小牵引绳磨损,结构简单,安装、维保方便,并有利于减小顶层高度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电梯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用电梯的市场需求量增长明显。由于用于家居环境,预留给电梯升降通道的空间受限,不同于普通乘客电梯为曳引式原理,家用电梯多采用卷扬式原理。采用卷扬式结构的好处是电梯系统不设置对重,在有限的水平空间中可使得轿厢面积最大化,有利于提高土建应对能力;不利之处是由于一般设置2根卷扬钢丝绳,钢丝绳受力要求高,容易磨损,钢丝绳的寿命和安全性成为电梯系统的瓶颈。
目前已经公开的一项专利中(公告号CN203612778U,公告日2014年5月28日)提到的技术方案为目前卷扬式原理家用电梯产品中普遍采用的土建布置方式。图1、图2为该专利中关于土建布置方式的附图,其原理可简化为如图3、图4所示。主要特点为:1)卷扬主机安装在升降通道底部,在轿厢的侧面;2)安装在升降通道顶部的5个反绳轮形成反绳轮组;3)2根卷扬钢丝绳,其中一根通过反绳轮No.1、No.2后悬挂在轿厢右侧,另一根通过反绳轮No.3、No.4、No.5后悬挂在轿厢左侧。卷扬钢丝绳在轿厢上的悬挂点都在轿厢下部位置,绳头高度等不会增加电梯顶层高度要求。
但这样的土建布置方式,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1)卷扬钢丝绳存在反向弯折,极大影响钢丝绳寿命
根据GB 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中对于“反向弯折”的定义,即钢丝绳与两个连续的静滑轮的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不超过绳直径的200倍。对于引起反向弯折的滑轮,其对钢丝绳的磨损大大加强,在磨损计算上为非引起反向弯折的滑轮(即引起简单弯折的滑轮)的4倍。
如图3所示,由于家用电梯轿厢尺寸小,该土建布置方式中的反绳轮No.4需被认为是“引起反向弯折的滑轮”,将严重影响钢丝绳寿命。造成的问题是:其一,根据行业调研,普通卷扬式家用电梯的钢丝绳寿命仅7~8年,在电梯使用寿命中(一般为20年),卷扬钢丝绳需要多次更换。这造成用户额外的维保费用,并且对于卷扬式家用电梯更换钢丝绳的实际操作比较困难;其二,由于原理限制,卷扬式家用电梯配置2根钢丝绳,如果日常维保不到位,存在钢丝绳断裂造成使用风险的可能性;其三,根据市场调研获悉,卷扬式家用电梯的最大痛点是“钢丝绳寿命容易受到竞争对手攻击”,故实际上多数卷扬式家用电梯厂家为解决该问题都配置了超高标准钢丝绳,又造成成本上升和备货问题,并且未从根源上解决钢丝绳磨损快、寿命短的问题。
2)卷扬钢丝绳吊点连线与轿厢中心存在偏心,轿厢平衡差,影响乘坐舒适性
如图4所示,为该专利技术方案的土建布置方式在垂直投影上的平面图。圆圈标记处为卷扬钢丝绳在轿厢两侧的吊点。可见,两根卷扬钢丝绳吊点的连线与导轨中心线近似平行,与轿厢导轨中心线存在较大偏心(200mm左右)。带来的问题是:其一,吊点连线与轿厢中心线偏心较大,存在明显的偏载力,不利于电梯起制动和舒适感调节;其二,偏心造成施加在电梯导靴上的反力大,不利于导靴的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049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