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喷嘴喷动流化床及模拟分析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404812.9 | 申请日: | 2021-11-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412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8 |
| 发明(设计)人: | 惠志全;陈剑明;伍健强;李茂东;林金梅;叶向荣;辛明亮;吴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特种承压设备检测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B01D53/80 | 分类号: | B01D53/80;B01D53/30;B01D53/34;B01D53/50;G06F30/17;G06F30/25;G06F30/28;G06F111/10;G06F113/08;G06F119/14 |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曾旻辉 |
| 地址: | 510663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喷嘴 流化床 模拟 分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喷嘴喷动流化床及模拟分析方法,多喷嘴喷动流化床包括主体及侧喷嘴件,主体设有流道,主体上设有与流道连通的进气口及出气口,流道包括沿进气口至出气口的方向依次设置的底锥部及圆筒部,底锥部的内径沿进气口至出气口的方向逐渐增大,侧喷嘴件远离进气口的端部与底锥部或圆筒部的内壁连接,侧喷嘴件靠近进气口的一端设有通过口,并与底锥部的内壁间隔形成通风间隙,侧喷嘴件上设有多个喷口,喷口与通风间隙连通。位于侧喷嘴件上的喷口可与通过口配合,消除位于底锥部处的流动死区,提高使用效率,同时由于侧喷嘴件上的喷口的气流也由进气口提供,无需单独设置供气设备,因此成本更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脱硫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喷嘴喷动流化床及模拟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粉–粒喷动床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具有相对于湿法脱硫在设备投资费用、操作费用、废水处理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在工业、农业、冶金业及环保等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传统喷动床颗粒具有明显的内外分层流动特点,在椎体区内形成颗粒堆积及流动死区,对床内多相传递及传热传质产生不利的影响。新一代喷动床通过多喷头喷动床、旁路开通方式实现喷动-流化床等,但要维持这种喷动–流化床所需的气体流量比单独喷动情况要大,同时增加了供气辅助设备,会导致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可降低成本的多喷嘴喷动流化床及模拟分析方法。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喷嘴喷动流化床,包括主体及侧喷嘴件,所述主体设有流道,所述主体上设有与所述流道连通的进气口及出气口,所述流道包括沿所述进气口至所述出气口的方向依次设置的底锥部及圆筒部,所述底锥部的内径沿所述进气口至所述出气口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侧喷嘴件远离所述进气口的端部与所述底锥部或所述圆筒部的内壁连接,所述侧喷嘴件靠近所述进气口的一端设有通过口,并与所述底锥部的内壁间隔形成通风间隙,所述侧喷嘴件上设有多个喷口,所述喷口与所述通风间隙连通。
上述多喷嘴喷动流化床,可通过进气口向流道内输送气流,气流经过进气口后,部分直接由通过口进入流道,部分进入通风间隙,并由喷嘴进入流道,流道内放入大颗粒介质粒子,进入流道的气流可带动大颗粒介质粒子形成稳定的喷动,在对流道内进行加热后可加入细粉料浆,使细粉料浆在流道内被喷动的大颗粒介质粒子分散及持留,直至细粉料浆被干燥并随着气流流出出气口,其中位于侧喷嘴件上的喷口可与通过口配合,使进入流道内的气流为多股,且喷口可实现大颗粒介质粒子及细粉的局部流态化,消除位于底锥部处的流动死区,提高使用效率,同时由于侧喷嘴件上的喷口的气流也由进气口提供,无需单独设置供气设备,因此成本更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喷嘴件为与所述底锥部的内壁匹配的圆锥件,所述喷口沿周向设于所述侧喷嘴件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多喷嘴喷动流化床还包括蠕动泵及加料管,所述加料管的一端与所述蠕动泵连通,所述加料管的另一端伸入所述流道内,所述蠕动泵用于通过所述加料管向所述流道内输送细粉料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料管通过所述出气口伸入所述流道内,所述加料管的管径小于所述出气口的内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多喷嘴喷动流化床还包括袋滤器,所述袋滤器与所述出气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多喷嘴喷动流化床还包括红外气体分析仪,所述红外气体分析仪用于检测所述进气口及所述出气口的二氧化硫浓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多喷嘴喷动流化床还包括颗粒浓度测量仪,用于检测所述流道内的颗粒浓度分布情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多喷嘴喷动流化床还包括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所述流道内的压力脉动情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多喷嘴喷动流化床还包括高速摄像机,用于对所述流道内进行拍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特种承压设备检测研究院,未经广州特种承压设备检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0481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