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缓冲结构、气体回收装置及充气设备检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1399418.0 | 申请日: | 2021-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176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发明(设计)人: | 罗江虎;周鑫;张成龙;周锐;李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攀枝花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13/00 | 分类号: | F17C13/00;F17C13/04;F17C13/02;F17C13/08;F17C5/06;F16K11/065;F16K15/00;F04B41/02;G01N33/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喻英 |
地址: | 617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缓冲 结构 气体 回收 装置 充气 设备 检测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缓冲结构、气体回收装置及充气设备检测系统,该缓冲结构包括:缓存罐,缓冲罐的进气口设置有进气阀;进气阀包括壳体、移动块,壳体沿长度方向的两端设置有开口;移动块设置在壳体内,移动块将壳体的内腔分为第一内腔以及第二内腔,且移动块与壳体的内表面滑动配合,从而实现第一内腔以及第二内腔的容积变化,移动块的滑动方向与壳体的长度方向垂直;第一内腔封闭,第二内腔与缓冲罐连通;移动块还设置有用于与开口相互配合的第一流道,通过结构设计,优化缓冲结构,能够根据缓冲罐内的情况,实现对气体进入缓冲罐的控制,能够有效的保证缓冲罐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尾气回收技术领域,更进一步的,涉及一种缓冲结构、气体回收装置及充气设备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SF6气体由于其特有绝缘性能和灭弧性能被广泛应在断路器、组合电器中,以防止因SF6中各种杂质的影响降低其绝缘性能,要求定期对气体进行检测,但目前SF6气体检测后的尾气通常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现有检测仪检测一个样将产生至少1.2L尾气,经统计某公司2019年共检测300个样,产生尾气360L。
该项目最终成品可用于多种有毒有害气体的回收,防止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环境和造成安全生产事故。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缓冲结构,通过结构设计,优化缓冲结构,能够根据缓冲罐内的情况,实现对气体进入缓冲罐的控制,能够有效的保证所述缓冲罐的安全性;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气体回收装置,通过结构设计,能够实现SF6气体检测后的快速回收,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充气设备检测系统,通过结构设计,能够实现充气设备内部气体的快速检测,且能够实现气体的有效回收。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第一方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缓冲结构,包括:缓冲罐,所述缓冲罐的进气口设置有进气阀;所述进气阀包括壳体、移动块,所述壳体沿长度方向的两端设置有开口;所述移动块设置在壳体内,所述移动块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分为第一内腔以及第二内腔,且所述移动块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滑动配合,从而实现所述第一内腔以及所述第二内腔的容积变化,所述移动块的滑动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第一内腔封闭,所述第二内腔与所述缓冲罐连通;所述移动块还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开口相互配合的第一流道;在气体进入到所述缓冲罐内时,所述缓冲罐内压力变化驱动所述移动块滑动,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流道的关闭。
在本方案中,所述缓冲结构包括设置有进气阀的缓冲罐,所述进气阀包括壳体以及移动块,所述移动块在所述壳体内移动时,所述第一内腔以及所述第二内腔的容积会发生变化,由于所述第一内腔封闭,所述第二内腔与所述缓冲罐的内腔连通,在气体进入缓冲结构的过程中,由于所述缓冲罐的内腔与所述第二内腔连通,所述缓冲罐内腔的压力会发生变化时,所述第二内腔的压力也会发生变化,且由于所述第一内腔封闭,所述第一内腔对所述移动块施加的压力由所述第一内腔封闭的气体决定,在所述第二内腔的压力变大时,所述第二内腔对所述移动块的压力大于所述第一内腔对所述移动块的压力,从而驱使所述移动块运动,从而破坏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开口的配合关系,实现所述第一流道的关闭,从而阻止气体进入到所述缓冲罐中,保证所述缓冲罐的安全性,通过针对于所述缓冲结构的设计,能够有效的根据所述缓冲罐内的压力实现所述缓冲罐的进气控制,采用机械结构实现控制相较于常规的电气控制,能够实施反馈,稳定性更高,且能够节约能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攀枝花供电公司,未经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攀枝花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994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