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刚性旋翼主桨中央件的离心力分离式加载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1399060.1 | 申请日: | 2021-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664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3 |
发明(设计)人: | 刘红艳;罗伟;何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G01N3/32;G01N3/08;B64F5/6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张昕 |
地址: | 333001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刚性 旋翼主桨 中央 离心力 分离 加载 试验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刚性旋翼主桨中央件的离心力分离式加载试验装置,包括:刚性主桨中央件、拉扭条假件、支臂假件、分离式加载接头和两套离心力加载机构;支臂假件的柱状套筒结构嵌套安装刚性主桨中央件,拉扭条假件的一端与拉扭条基座固定连接,且与刚性主桨中央的端部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分离式加载接头的中间连接部固定连接;分离式加载接头的两端接头部分别连接一套离心力加载机构,以通过离心力加载机构与加载执行机构连接,用于对两套离心力加载机构施加离心力,并将离心力传递到拉扭条假件。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疲劳试验的方案,在试验过程中需大大提高挥舞力、摆振力,从而导致试验测控难度大,且存在不可控风险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但不限于刚性旋翼主桨中央件疲劳试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刚性旋翼主桨中央件的离心力分离式加载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主桨中央件作为直升机结构的关键件,承受桨叶传递来的全部载荷,进行疲劳试验时需在每个支臂同时加载离心力、摆振力和挥舞力。
目前试验室对于球柔性旋翼直升机主桨中央件的疲劳试验方案比较成熟,其试验装置已经成功验证多个球柔性旋翼直升机主桨中央件疲劳寿命。然而,对于刚性旋翼主桨中央件的疲劳寿命考核,在现有某型号的刚性旋翼主桨中央件疲劳试验方案中,通过设计一个桨叶假件,摆振力和挥舞力载荷在桨叶假件上选取合适的加载点加载,离心力在桨叶假件末端通过钢丝绳加载,即挥舞力、摆振力和离心力都通过桨叶假件加载,最终载荷都通过桨叶假件合并传递到刚性主桨中央件上。
由于离心力相对挥舞力、摆振力来说大很多,上述刚性旋翼主桨中央件疲劳试验的加载方案中,虽然完成了载荷传递,但也存在离心力与挥舞力、摆振力载荷的耦合,从而导致离心力对挥舞力、摆振力载荷存在卸载的问题;疲劳试验过程中,需大大提高挥舞力、摆振力的命令值才能将所需要大小的挥舞力和摆振力传递到主桨中央件上,测控难度大,且存在不可控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刚性旋翼主桨中央件的离心力分离式加载试验装置,以解决现有通过离心力末端加载进行疲劳试验的方案,由于离心力对挥舞力、摆振力载荷存在卸载的现象,因此,试验过程中需大大提高挥舞力、摆振力,从而导致试验测控难度大,且存在不可控风险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刚性旋翼主桨中央件的离心力分离式加载试验装置,包括:刚性主桨中央件0、拉扭条基座 1、拉扭条假件3、支臂假件4、离心力加载螺栓6、分离式加载接头 7、两套离心力加载机构;
其中,所述支臂假件4的一端设置为柱状套筒结构,另一端设置为U型双叉耳结构,所述柱状套筒结构用于嵌套安装具有中心通孔的刚性主桨中央件0,拉扭条假件3的一端与拉扭条基座1固定连接,通过其另一端将所述拉扭条假件3嵌套于刚性主桨中央件0的中心通孔内,并通过拉扭条基座1将其一端与刚性主桨中央件0的端部固定连接;
所述分离式加载接头7包括中间连接部和两端接头部,所述中间连接部垂直嵌套于所述U型双叉耳结构内,两端接头部伸出在U型双叉耳结构的两侧,所述拉扭条假件3的另一端通过离心力加载螺栓 6与所述中间连接部固定连接;
所述分离式加载接头7的两端接头部分别连接一套离心力加载机构,以通过离心力加载机构与加载执行机构连接,用于对两套离心力加载机构施加离心力,并将离心力传递到拉扭条假件3。
可选地,如上所述的刚性旋翼主桨中央件的离心力分离式加载试验装置中,每套所述离心力加载机构包括:单耳加载柄8、单耳连接销8-1、调长接头9、双耳加载柄10、双耳连接销10-1、钢索11;
其中,所述分离式加载接头7的一端接头部与一个单耳加载柄8 通过单耳连接销8-1相连接,调长接头9的一端与单耳加载柄8,另一端与双耳加载柄10连接,钢索11嵌套在双耳加载柄10内、并通过双耳连接销10-1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钢索11的端头通过安装关节轴承及衬套,与双耳加载柄10形成柔性铰支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990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