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富集细胞表面介导tau蛋白扩散受体的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1393526.7 申请日: 2021-11-23
公开(公告)号: CN116143865A 公开(公告)日: 2023-05-23
发明(设计)人: 张丽华;潘慧;张堃;赵宝锋;梁振;杨开广;张玉奎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主分类号: C07K1/16 分类号: C07K1/16;C07K1/14;G01N33/68;G01N27/62
代理公司: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代理人: 马驰
地址: 116023 辽宁省*** 国省代码: 辽宁;2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富集 细胞 表面 tau 蛋白 扩散 受体 方法
【说明书】:

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在微管相关蛋白tau上修饰biotin(生物素)从而实现发现介导tau内吞受体的新方法。本发明发现,tau蛋白能被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HT22摄取。通过StreptAvidin‑Biotin富集后银染,观察到差异条带。进一步通过质谱鉴定到差异蛋白候选。本发明的研究成果为发现介导tau扩散的受体蛋白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子生物学和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探索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现介导tau蛋白扩散受体(即介导tau蛋白内吞受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阿尔茨海默症(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估计占全世界所有痴呆症病例的60-70%,给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降低了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如果仍没有有效治疗方法,将在2050年达到流行病水平(H.Wesseling,W.Mair,M.Kumar,C.N.Schlaffner,S.Tang,P.Beerepoot,B.Fatou et al.Tau PTM Profiles Identify PatientHeterogeneity and Stages of Alzheimer's Disease,Cell 183(6)(2020)1699-1713e13)。

AD典型的病理特征是神经元外淀粉样蛋白-β(Aβ)沉积、神经元内神经纤维缠结(NFTs)的形成以及神经炎症。近年来流行的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认为脑内Aβ沉积是AD的始发事件,但随着针对Aβ治疗的临床研究的失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该假说不足以解释AD发病机制(F.Leng,P.Edison,Neuroinflammation and microglial activation inAlzheimer disease:where do we go from here?,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17(3)(2020)157-172.)。有研究表明,正常老年人脑内也存在Aβ斑块,这也使Aβ是否是致病原因成为悬念。

微管相关蛋白tau在生理条件下起到稳定微管的作用,但在病理条件下,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从微管上脱落并自发形成聚集体,造成了神经毒性。近年来,针对tau蛋白的抗体药物研发逐步成为热点。在研究中发现,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相关蛋白如tau、α-synuclein除了本身的毒性,还具有类似于朊蛋白的在细胞间扩散的性质。这导致疾病从一个很小的区域扩散至全脑,如tau最先发现在内嗅皮层,扩散至海马,最终到达大脑新皮层,导致全脑的萎缩。尽管针对以上致病原因的研究越来越多,但临床上仍未找到一个有效的治疗靶点,关于AD发病机制的研究仍是尚未攻克的难题。通过富集的方式发现神经元中介导tau蛋白扩散的受体还未见报道。本发明利用基于化学合成、分子生物学及基于质谱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如流式细胞术、激光共聚焦、银染、on beads酶解质谱鉴定)发现:1)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tau-FITC能被神经元细胞摄取;2)采用激光共聚焦,tau-FITC与神经元细胞有共定位;3)MALDI表征合成实验,发现偶联生物素后,tau蛋白峰型发生偏移,提示分子量的增加。4)银染发现相比于未加tau-biotin的对照组,tau-biotin孵育组有差异条带的增加。5)质谱鉴定on beads酶解样品,发现了一系列tau相互需用蛋白,对其进行鉴定,有部分膜蛋白被富集到。本发明首次发现tau-biotin作为一种诱饵,来抓取关键膜蛋白的作用;发现抓取的部分相互蛋白是未见报道的;因此,tau-biotin可以作为发现介导tau蛋白扩散受体的新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发现介导tau蛋白扩散的受体。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发现介导tau蛋白扩散受体的有效工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tau-biotin的合成方法。

进一步,通过MALDI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935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