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交叉温轧连续退火生产高强塑积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的工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357999.1 | 申请日: | 2021-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859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发明(设计)人: | 邓永刚;代婷婷;赵冰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1D8/02 | 分类号: | C21D8/02;C21D1/26;C22C38/38;C22C38/02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赵淑梅;李馨 |
地址: | 110159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交叉 连续 退火 生产 高强 塑积铁素体 马氏体 双相钢 工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交叉温轧连续退火生产高强塑积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的工艺方法,属于冶金材料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将铸锭冶炼浇铸后,锻造成方坯进行热轧处理,制得钢坯;(2)将步骤(1)得到的钢坯进行交叉温轧和连续退火处理,交叉温轧过程为:温轧温度为350~450℃,钢坯轧制过程中每道次旋转90°,累计压下率为50~80%,轧后空冷至室温连续退火过程为:加热到780~850℃保温5‑20min,随后快冷至300~350℃,再慢冷至180~220℃,最后空冷至室温得到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本发明的工艺制得的双相钢成本低,强塑积达到23GPa·%以上,拉伸曲线表现为各向同性特征且扩孔性能较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冶金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交叉温轧连续退火生产高强塑积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的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节能减排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主题,其中汽车轻量化是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降低车身重量并提高安全性是汽车行业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为了实现节能减排和提高安全性这一目标,先进高强度钢(AHSS)应运而生。根据ULSAB-AVC计划,车身利用85%的AHSS,重量可减少了25%,且制造成本几乎没有增加。作为第一代先进高强钢的代表,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由于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成型能力,较好的焊接性和较低的生产成本一直是汽车制造行业青睐的材料。据统计,虽然第二代和第三代先进高强钢已经在工程上得到了应用,但是双相钢在车身上的应用依然保持在70%以上。
为了满足不同构件的需求,通过调整成分和工艺制度已经生产出DP590、DP780、DP980和DP1180不同级别的双相钢产品。然而,随着强度的提高,双相钢的塑性和成型能力大大降低,研究表明,冷轧双相钢的强塑积小于20GPa·%,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双相钢的进一步应用。为了改善双相钢的力学性能,提高其强度和塑性,目前主要通过细化晶粒的方法,如专利CN200710064150.9、CN201711217801.3、CN201711083897.9等均报道了生产细晶双相钢的方法,提高了双相钢的强度和韧性,但强塑积依然没有较大的改善,高强双相钢的成型能力依然较差。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交叉温轧连续退火生产高强塑积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的工艺方法,其目的是提高双相钢的强塑积,增加其成型能力。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利用交叉温轧连续退火生产高强塑积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的工艺方法,所述工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铸锭冶炼浇铸后,锻造成方坯进行热轧处理,制得钢坯;
(2)将步骤(1)得到的钢坯进行交叉温轧和连续退火处理,交叉温轧过程为:温轧温度为350~450℃,钢坯轧制过程中每道次旋转90°,累计压下率为50~80%,轧后空冷至室温连续退火过程为:加热到780~850℃保温5~20min,随后快冷至300~350℃,再慢冷至180~220℃,最后空冷至室温得到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
优选地,以重量百分比计,所述钢坯的成分为:C为0.07~0.2wt.%,Mn为1.5~2.5wt.%,Si为0.3~0.8wt.%,Cr为0.3~0.5wt.%,S为≤0.005wt.%,P为≤0.005wt.%,余量为Fe。
优选地,热轧的终轧温度为900~1000℃,热轧后淬火至室温。
优选地,所述钢坯坯板厚度为4~6mm。
优选地,连续退火过程中,加热速率为1~5℃/s,快冷速率为50~100℃/s,慢冷速率为0.5~1℃/s。
优选地,利用四棍轧机进行交叉温轧。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上述工艺方法制得的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室温下,所述双相钢的强塑积达到23GPa·%以上;轧向和横向的强度和延伸率的差值均小于5%;扩孔率λ大于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理工大学,未经沈阳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579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触控装置以及触控识别方法
- 下一篇:热裂解炭黑预混处理系统及其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