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氧化铜纳米棒-血红素功能化石墨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38935.7 | 申请日: | 2021-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130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郭玉晶;李苗苗;刘志广;韩玉洁;范丽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78 | 分类号: | G01N21/78;G01N21/01 |
代理公司: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4105 | 代理人: | 张福增 |
地址: | 030006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氧化铜 纳米 血红素 功能 化石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氧化铜纳米棒‑血红素功能化石墨烯(CuO/H‑Gr)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通过对氧化铜纳米材料(CuO)简单的掺杂,可提高CuO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进而增强与过氧化氢(H2O2)之间的亲和力。本发明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了血红素功能化石墨烯纳米片(H‑Gr),CuO纳米棒附着在H‑Gr上,形成CuO/H‑Gr。该纳米复合材料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高于单一的CuO和H‑Gr。在H2O2存在下,CuO/H‑Gr可催化氧化底物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生成蓝色产物(oxTMB)。但当双酚F(BPF)存在时,该材料的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显著降低,从而可成功构建一种比色分析方法,实现对BPF方便、快速的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复合材料,具体属于一种氧化铜纳米棒-血红素功能化石墨烯(CuO/H-Gr)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双酚F(BPF)作为双酚A(BPA)的替代品,广泛存在于饮料包装、塑料、食品罐等消费品中。研究表明,它是一种具有毒性的内分泌干扰物,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比如会导致生育能力下降、卵巢癌和睾丸癌等多种疾病。因此,简单、快速地检测BPF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有重要意义。比色分析方法因其响应快速、成本低廉和操作模式简单而受到广泛关注。
纳米酶克服了天然酶的诸多缺陷,将其应用于许多领域。氧化铜纳米材料(CuO)在弱酸性条件下可以模拟过氧化物酶,但单一CuO催化性能不高,因此现在市场上引入了杂原子、空位或缺陷位调控其催化活性。然而,当CuO转移到溶液中时,它们变得不稳定、不易分散,导致聚集并且催化效率降低。因此,提供一种既能提高CuO的分散性又能改善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技术方案,具有实用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氧化铜纳米棒-血红素功能化石墨烯(CuO/H-Gr)的制备方法,以及CuO/H-Gr在检测双酚F(BPF)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类过氧化物酶CuO/H-Gr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血红素(hemin)、石墨烯氧化物(GO)均匀的分散在二次水中搅拌10~20min;然后依次加入氨水(NH3·H2O)和水合肼(N2H4·H2O);在50~70℃下水浴3.0~5.0h,静置冷却至室温;在10000~12000rpm下离心10~20min,得到的产物离心洗涤两次;最后将获得的沉淀分散在10mL的二次水中超声处理,得到血红素功能化石墨烯(H-Gr)悬浮液;
所述的NH3·H2O和N2H4·H2O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5%和80%,hemin、GO、NH3·H2O、N2H4·H2O和H2O的质量比为1.2-1.6:1.0:8.0-10:13-16:1800-2000;
(2)将三水合硝酸铜(Cu(NO3)2·3H2O)、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加入到步骤(1)制得的H-Gr悬浮液中,搅拌10~20min;该混合溶液加热至90~110℃后,将新鲜配置的NaOH溶液快速加入,持续搅拌5~10min,静置冷却至室温;在3000~4000rpm下离心5~10min,得到的产物离心洗涤两次;最后将获得的沉淀分散在2.0mL的二次水中超声处理,制成CuO/H-Gr;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大学,未经山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389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