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挤压式纳米金属过孔互连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37237.5 | 申请日: | 2021-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262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杨冠南;唐泽华;李泽波;崔成强;张昱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K3/42 | 分类号: | H05K3/42;H05K1/11;B82Y30/00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君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75 | 代理人: | 冼柏恩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挤压 纳米 金属 互连 工艺 | ||
1.一种挤压式纳米金属过孔互连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提供两块薄膜和一块基板,所述基板上设有预填孔,在两块薄膜上打出通孔,所述通孔的位置与所述预填孔的位置一一对应;
(2)将两块薄膜分别覆盖在所述基板的上下两面,在所述预填孔上填充纳米金属膏体;
(3)对基板进行加压,使得纳米金属膏体挤入预填孔内;
(4)对基板进行加热,直到完成基板的烧结;
(5)完成烧结后,将两块薄膜与基板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挤压式纳米金属过孔互连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填孔为上下贯通的孔,该预填孔的中部设有向内凸出的凸出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挤压式纳米金属过孔互连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填孔的上下端均设有锥形面,两个锥形面构成上述凸出结构,其中,所述锥形面与垂直与所述基板方向的夹角为α,所述α应满足:
α≥Rstan-1μ-RL(90°-θ)且α≥0°
其中,Rs为纳米金属膏体固含量,μ为纳米金属膏体与锥形面之间的摩擦系数,RL为纳米金属膏体液含量,θ为液体的润湿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挤压式纳米金属过孔互连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的通孔为锥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挤压式纳米金属过孔互连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在通孔最小半径的一面与所述基板相贴,其中,所述通孔的最小半径等于或者大于所述预填孔的最大直径,该通孔的内壁与垂直与所述基板方向的夹角为α2,所述α2应满足:
α2≥Rstan-1μ-RL(90°-θ)
其中,Rs为纳米金属膏体固含量,μ为纳米金属膏体与锥形面之间的摩擦系数,RL为纳米金属膏体液含量,θ为液体的润湿角。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挤压式纳米金属过孔互连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在通孔最大半径的一面与所述基板相贴,其中,所述通孔的最大半径等于或者大于所述预填孔的最大直径,该通孔的内壁与垂直与所述基板方向的夹角为α3,所述α3应满足:
α3≤Rstan-1μ-RL(90°-θ)
其中,Rs为纳米金属膏体固含量,μ为纳米金属膏体与锥形面之间的摩擦系数,RL为纳米金属膏体液含量,θ为液体的润湿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挤压式纳米金属过孔互连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的熔点大于烧结的温度,所述薄膜的弹性模量低于所述金属膏体的弹性模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挤压式纳米金属过孔互连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通过在基板的上下两端使用压头进行加压,所述压头为凸型压头或者凹型压头,其中,所述凸型压头的作用面尺寸与所述通孔的尺寸相匹配;所述凹型压头的作用面尺寸与所述通孔的尺寸相匹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挤压式纳米金属过孔互连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头上配有超声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挤压式纳米金属过孔互连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对基板进行加热的方式为以下方式中的其中一种:
(a)使用加热设备或者热流体介质对基板进行整体加热;
(b)在基板的一侧施加交变电场,对基板的一侧进行涡流加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37237.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