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差速器的锁止结构以及具有锁止功能的驱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1325724.X | 申请日: | 2021-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873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03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强;吴锦;夏青松;王进昌;顾书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48/20 | 分类号: | F16H48/20;F16H48/24;F16H48/34;F16H48/38;B60K17/16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王丹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差速器 结构 以及 具有 功能 驱动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差速器的锁止结构以及具有锁止功能的驱动系统,包括支撑支架和过渡轴套,支撑支架设有轴孔,过渡轴套穿过支撑支架的轴孔,且过渡轴套通过支撑轴承与支撑支架相连,过渡轴套一端与驱动轴相连,另一端与差速器的半轴齿轮相连;还包括设在过渡轴套上仅能轴向运动的接合套、设在支撑支架上的拨叉机构、固定在差速器壳体上的连接套、以及设于过渡轴套上的密封结构,所述接合套与拨叉机构相连,接合套和连接套的相邻端分别设有相互匹配的斜齿顶;接合套在拨叉机构的作用下轴向运动,实现接合套与连接套的啮合和分离。在二者之间增加由过渡轴套、接合套以及连接套组成的锁止结构,实现了驱动系统的锁止功能,降低了新车开发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传动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差速器的锁止结构以及具有锁止功能的驱动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差速锁均是与差速器集成的,有电子或者液压结构,有多片离合器式,或者通过钢球挤压型式的锁止型式,但是均是被主流的差速锁供应商垄断:1、结构型式受限,且成本高;2、单独更改的代价高,适配性较差。
如中国专利CN209725146U公开了一种带锁止功能的差速器齿轮机构,直接全新设计了带锁止结构的差速器。该虽然实现了锁止的功能,但是更改了差速器,相当于全新设计了差速器,对于乘用车领域差速器部分的基础结构更改需要大量的试验验证,成本较高。
电四驱车型,采用双电机或者功率较大的电机方案,扭矩输出大,选用差速锁资源单一,扭矩容量受限;差速锁多为垄断供应商的成熟产品,新开发代价高,部分用于整体桥结构,差速锁内部的半轴齿轮无卡簧槽结构,驱动半轴采用不带支撑的结构无法实现与差速锁的连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不改变差速器结构的情况下实现差速器锁止的功能,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了一种差速器的锁止结构以及具有锁止功能的驱动系统。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差速器的锁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支架和过渡轴套,支撑支架设有轴孔,过渡轴套穿过支撑支架的轴孔,且过渡轴套通过支撑轴承与支撑支架相连,过渡轴套一端与驱动轴相连,另一端与差速器的半轴齿轮相连;还包括设在过渡轴套上仅能轴向运动的接合套、设在支撑支架上的拨叉机构、固定在差速器壳体上的连接套、以及设于过渡轴套上的密封结构,所述接合套与拨叉机构相连,接合套和连接套的相邻端分别设有相互匹配的斜齿顶;接合套在拨叉机构的作用下轴向运动,实现接合套与连接套的啮合和分离。
按上述技术方案,接合套在过渡轴套的滑动范围长度大于接合套的长度,且二者之间的差值小于拨叉机构的运动范围长度。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结合套设为一体件,接合套左侧设置内花键,接合套通过内花键与过渡轴套右侧的外花键相连,接合套外壁设有环形间隙,拨叉机构通过环形间隙与接合套相连。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接合套包括滑套、锁止套以及设于二者之间的第一限位卡簧,滑套套在过渡轴套上,锁止套套在滑套上,滑套与过渡轴套、锁止套与滑套之间均通过花键连接,滑套外壁设有环形间隙,拨叉机构通过环形间隙与滑套相连。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拨叉结构包括执行电机和拨叉,拨叉与电机相连,拨叉卡接在接合套的环形间隙内,在电机的作用下推动接合套沿过渡轴套轴向移动。
按上述技术方案,密封结构包括设于过渡轴套与支撑支架连接处的支撑轴承密封结构、以及位于接合套上的防尘套;支撑轴承密封结构包括位于支撑轴承左侧且依次排列的第二限位卡簧、左防护盖、以及第三限位卡簧,和位于支撑轴承右侧的右防护盖;防尘套一侧卡接在滑套花键左侧末端过渡槽处,另一侧卡接在差速器外侧的减速箱左侧输出壳体上。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限位卡簧、左防护盖、第三限位卡簧、以及右防护盖均采用过盈配合压装在过渡轴套上。
按上述技术方案,环形间隙的宽度略大于拨叉结构的宽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2572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