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氮工业废水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1320091.3 | 申请日: | 2021-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606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1 |
发明(设计)人: | 牛明泽;董烜光;吕丹;曲本宇;孙冬月;颜世罕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东泰有机废物处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0 | 分类号: | C02F9/00;C12N1/36;C12N1/20;C02F3/30;C02F1/04;C02F1/20;C02F101/16;C12R1/01 |
代理公司: | 大连创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37 | 代理人: | 刘涛 |
地址: | 1160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业 废水处理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含氮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串联的斜板沉淀池、集水池I、SNAD1反应器、中沉池、SNAD2反应器、二沉池、集水池II,所述的SNAD反应器内设推流式潜水搅拌器,其外壳内壁设置有微生物固定槽;保证了废水水体先由底部进入SNAD1反应器内,先与微生物充分接触。即将制备的耐氨氮复合菌剂和亚硝化菌、厌氧氨氧化菌混合,投加至微生物固定槽中,通过控制待处理污水的溶解氧、亚硝酸根浓度和培养条件进行生物脱氮。本发明所述方案有利于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应用于污水处理中,总氮去除率高,运行成本低,能源消耗低,该方法为新型生物脱氮技术的工程应用奠定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菌剂以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氮工业废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含氮废水主要来源于化肥、焦化、石化、制药、食品、垃圾填埋场等,大量含氮废水排入水体不仅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黑臭,给水处理的难度和成本加大,甚至对人群及生物产生毒害作用,传统脱氮工艺,是基于将氨氮在硝化菌的作用下全部氧化成硝氮或者亚硝态氮,然后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还原成氮气。这将耗费大量能源,特别是在废水中有机碳源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外加碳源,从而导致过高的运行费用。厌氧氨氧化菌作为一种能够利用亚硝态氮将氨氮氧化成氮气的新发现菌种,由于能大量节省能源及降低运行费用,已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但是,工艺流程长、占地面积大,基建投资高等。脱氮问题尚没有较好的解决,为此提出一种含氮工业废水处理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氮工业废水处理系统,该系统改进了复合菌剂的混合共生载体和其承载方式,能够更有效的实现同步亚硝化厌氧氨氧化,高效去除水中的总氮,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本发明所述的含氮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串联的斜板沉淀池、集水池I、SNAD1反应器、中沉池、SNAD2反应器、二沉池、集水池II,其中:
所述的SNADI反应器内的工业废水流入中沉池进行沉淀,同时中沉池下设置有污泥回流泵,污泥回流泵回流量为0~100%回流至SNADI反应器;中沉池出水可自流进入SNADII反应器;
所述的斜板沉淀池底部设计成两个集泥区,防止行成集泥死角;
所述的SNADI反应器和SNADII反应器罐内池底均布穿孔曝气器;所述穿孔曝气器位于池底底面0.2米处;所述的穿孔曝气器包括朝向池底的有序排列的穿孔。
所述的SNADI反应器为下端设置进水口,上端设置出水口,且出水口、进水口布置筛网,用于防止载体填料的流失。
所述的SNADI反应器和SNADII反应器的罐体顶部设置消泡管道,用于保持出水的澄清度。
SNADI反应器高度为10米,内部液面高度为8米,SNADII反应器高度为9米,内部液面高度为7米。工业废水从SNADI到SNADII两级串联生物处理,液面高度差可以实现液体的重力自流。
SNADI反应器内的曝气由磁悬浮风机控制,SNADII反应器曝气由罗茨风机控制,控制方式可采用手动和自动控制。
SNADI反应器为一级生物处理,总氮负荷为1500mg/L,处理量为500吨,其氮负荷高于SNADII反应器。SNADII反应器出水自流至二沉池,二沉池内由污泥回流泵,可通过电动蝶阀分别回流至SNADI反应器,回流量为0~100%回流。二沉池出水自流进入集水池II后进入排水管网。
对于上文所述的技术方案,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SNADI反应器和SNADII反应器的罐体内部配有在线仪表:pH计、在线溶解氧仪、在线氨氮检测仪,可实时监控工艺参数。罐壁上布设搅拌器导轨,便于搅拌器维护及检修。搅拌器轨道口,可以投加填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东泰有机废物处理有限公司,未经大连东泰有机废物处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2009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