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综合表征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305786.4 | 申请日: | 2021-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405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汪文洋;朱日祥;庞雄奇;陈掌星;张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G01N15/08;G01N24/08;G01V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恒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76 | 代理人: | 郭文浩;尹文会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综合 表征 深层 海相 碳酸盐 油藏 下限 临界 条件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油气探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综合表征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的方法、系统、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准确确定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导致深层有效储层预测和识别困难的问题。本发明方法包括:基于分界线确定油藏赋存下限临界孔隙度、渗透率值;基于岩心样品可动油比率确定油藏赋存下限临界孔隙度和渗透率值;基于压汞实验确定油藏赋存下限临界孔喉半径;最后综合表征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无法准确确定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的问题,有助于预测和识别深层有效储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气探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综合表征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的方法、系统、设备。
背景技术
油藏赋存下限系指含油气盆地储层失去容纳流体自由活动空间,石油成藏作用趋于结束所对应的临界条件,一般可用孔隙度、渗透率或者孔喉半径综合表示。在这一临界条件之上,地质条件有利于油藏形成分布和开展石油勘探;在这一临界条件之下,地质条件不利于油藏形成分布,石油勘探风险大。当前在含油气盆地小于4500 m的中浅层领域越来越难找到新的油气储量,油气勘探不断走向含油气盆地深层并开发深层油气资源是一种必然趋势和选择。近年来,中国深层钻井数逐年增加,钻井深度不断加大,在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油藏,油藏埋深也越来越大,最深的工业性油藏超过了8200 m,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勘探领域。深浅层地质条件差异很大,石油在深层能进入比浅层更致密的储层中成藏,不能用浅层的标准来评价深层有效储层,深层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是什么,如何确定,这些是石油勘探家十分关注的问题。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研究对于预测深层海相地层有效储层、科学指导深层石油钻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综合表征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的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准确确定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导致深层有效储层预测和识别困难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综合表征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的方法,用于综合表征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进而预测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该方法包括:
步骤S100,获取待预测油藏下限的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的埋深、孔隙度、渗透率值及钻遇的流体的历史数据,所述钻遇的流体包括油层和干层;构建第一交汇图、第二交汇图,获取干层和油层的分界线,并基于分界线确定油藏赋存下限临界孔隙度、渗透率值,作为第一孔隙度、第一渗透率值;所述第一交汇图为钻遇的流体、埋深与孔隙度的交汇图;所述第二交汇图为钻遇的流体、埋深与渗透率值的交汇图;
步骤S200,在待预测油藏下限的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按照设定的孔隙度范围采集设定数量的岩心样品,并通过核磁共振仪测量获取各岩心样品的孔隙度、渗透率值和含油饱和度;测量后,对岩心样品进行水驱油驱替过程核磁共振实验,根据在水驱油驱替过程核磁共振实验过程中岩心样品含油饱和度的变化得到可动油比率,进而基于可动油比率确定油藏赋存下限临界孔隙度和渗透率值,作为第二孔隙度、第二渗透率值;
步骤S300,在待预测油藏下限的海相碳酸盐岩储层重新采集岩心样品,进行压汞实验;结合在压汞实验过程中获取的参数,通过帕塞尔公式计算不同流动孔喉半径对渗透能力的贡献值并进行累加,得到累计渗透能力贡献值,进而根据累计渗透能力贡献值确定各岩心样品对应的最小流动孔喉半径,各最小流动孔吼半径中的极小值即为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流动孔喉半径;所述在压汞实验过程中获取的参数包括进汞增量、流动孔喉半径、J函数值、累计饱和度;
步骤S400,根据所述第一孔隙度、所述第一渗透率、所述第二孔隙度、所述第二渗透率以及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流动孔喉半径,综合表征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按照设定的孔隙度范围采集设定数量的岩心样品,其方法为:在设定的孔隙度范围,按照设定的孔隙度递增比例采集设定数量的岩心样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057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