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综合表征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305786.4 | 申请日: | 2021-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405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汪文洋;朱日祥;庞雄奇;陈掌星;张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G01N15/08;G01N24/08;G01V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恒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76 | 代理人: | 郭文浩;尹文会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综合 表征 深层 海相 碳酸盐 油藏 下限 临界 条件 方法 | ||
1.一种综合表征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的方法,用于综合表征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进而确定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步骤S100,获取待预测油藏下限的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的埋深、孔隙度、渗透率值及钻遇的流体的历史数据,所述钻遇的流体包括油层和干层;构建第一交汇图、第二交汇图,获取干层和油层的分界线,并基于分界线确定油藏赋存下限临界孔隙度、渗透率值,作为第一孔隙度、第一渗透率值;所述第一交汇图为钻遇的流体、埋深与孔隙度的交汇图;所述第二交汇图为钻遇的流体、埋深与渗透率值的交汇图;
步骤S200,在待预测油藏下限的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按照设定的孔隙度范围采集设定数量的岩心样品,并通过核磁共振仪测量获取各岩心样品的孔隙度、渗透率值和含油饱和度;测量后,对岩心样品进行水驱油驱替过程核磁共振实验,根据水驱油驱替过程核磁共振实验过程中岩心样品含油饱和度变化得到可动油比率,进而基于可动油比率确定油藏赋存下限临界孔隙度和渗透率值,作为第二孔隙度、第二渗透率值;
步骤S300,在待预测油藏下限的海相碳酸盐岩储层重新采集岩心样品,进行压汞实验;结合在压汞实验过程中获取的参数,通过帕塞尔公式计算不同流动孔喉半径对渗透能力的贡献值并进行累加,得到累计渗透能力贡献值,进而根据累计渗透能力贡献值确定各岩心样品对应的最小流动孔喉半径,各最小流动孔吼半径中的极小值即为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流动孔喉半径;所述在压汞实验过程中获取的参数包括进汞增量、流动孔喉半径、J函数值、累计饱和度;
其中,所述水驱油驱替过程核磁共振实验,其方法为:
对采集的岩心样品进行岩心烘干、抽真空及加压饱和模拟地层水处理;
加压饱和模拟地层水处理后,对岩心样品进行岩心烘干、抽真空以及加压饱和模拟油处理;
加压饱和模拟油处理后,对岩心样品进行加围压、锰水驱替油,保持恒压20 MPa,最终获取各岩心样品的可动油比率;
其中,岩心烘干处理的时长为,=24h、温度为,=105℃;
抽真空处理的时长为,=24h、压强为,-0.098 MPa;
加压饱和模拟地层水处理的时长为,=48h、压强为,=30MPa;
加压饱和模拟油处理的时长为,=48h、压强为,=30 MPa、油为5#白油;
步骤S400,根据所述第一孔隙度、所述第一渗透率、所述第二孔隙度、所述第二渗透率以及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流动孔喉半径,综合表征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表征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设定的孔隙度范围采集设定数量的岩心样品,其方法为:在设定的孔隙度范围,按照设定的孔隙度递增比例采集设定数量的岩心样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综合表征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分界线、可动油比率确定油藏赋存下限临界孔隙度、渗透率值,其方法为:
分界线对应的孔隙度、渗透率值即为油藏赋存下限临界孔隙度、渗透率值;
各岩心样品中可动油比率趋于0时所对应的临界孔隙度、渗透率值即为油藏赋存下限临界孔隙度、渗透率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表征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累计渗透能力贡献值确定各岩心样品对应的最小流动孔喉半径,其方法为:
当累计渗透能力贡献值达99.99%时对应的流动孔喉半径即为各岩心样品对应的最小流动孔喉半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综合表征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累计渗透能力贡献值,其计算方法为:
其中,表示累计渗透能力贡献值,表示区间渗透能力,表示区间毛管压力,表示区间进汞增量,表示区间渗透能力贡献值,即不同流动孔喉半径对渗透能力的贡献值,为自然数,表示下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0578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