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阵列式介质阻挡辉光放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1301269.X | 申请日: | 2021-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405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0 |
发明(设计)人: | 尤兴志;朱佳伟;兰江;李明勇;尤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船重工安谱(湖北)仪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H1/24 | 分类号: | H05H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高会允 |
地址: | 443003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阵列 介质 阻挡 辉光 放电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阵列式介质阻挡辉光放电装,放电装置可适用于大气压下,且电极不易氧化,具有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的特点;该驱动电路通过调节输入的数字信号,可实时调节最终输出高压的幅值、相位和频率,进而实现放电强度的控制。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引出线、绝缘塑料以及阵列电极;阵列电极为三根平行向电极与三根垂直向电极,设置于绝缘塑料内,其中三根平行向电极与三根垂直向电极井字形排列固定;同向三根电极尾部串联形成两根电极引出线;电极引出线延伸至绝缘塑料外部,连接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包括MOS管控制电路、储能控制电路以及变压器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介质阻挡辉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阵列式介质阻挡辉光放电装置。
背景技术
介质阻挡辉光放电结合了传统介质阻挡放电和辉光放电的优点,不需要真空环境并且能产生均匀性好的等离子体,可满足臭氧生成、污染物处理、物质表面改性和清理、薄膜沉积等工业领域需求。但由于介质阻挡辉光放电模式会改变随着放电强度的增加而改变,即由均匀放电转换为不均匀放电,因此对介质阻挡辉光放电强弱的控制是推动其进一步发展的重点。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阵列式介质阻挡辉光放电装置,能够实现对介质阻挡辉光放电强弱的控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阵列式介质阻挡辉光放电装置,包括电极引出线、绝缘塑料以及阵列电极。
阵列电极为三根平行向电极与三根垂直向电极,设置于绝缘塑料内,其中三根平行向电极与三根垂直向电极井字形排列固定;同向三根电极尾部串联形成两根电极引出线。
电极引出线延伸至绝缘塑料外部,连接驱动电路。
进一步地,阵列电极由金属丝和其外部包裹的陶瓷套管组成。
进一步地,驱动电路包括MOS管控制电路、储能控制电路以及变压器电路。
外部输入的驱动信号包括输入Q1驱动信号FD_NP、输入Q3驱动信号FD_PP、输入Q2驱动信号FD_OFF、以及输入Q4驱动信号FD_ON。
MOS管共4个,分别为第一~第四MOS管Q1~Q4,其中Q4为NMOS管,其他均为PMOS管。
MOS管控制电路采用两个TC4427分别记为U10和U11,U10和U11均由12V电源供电,U10将外部输入的FD_OFF和FD_ON进行整形后分别输出OFF信号和ON信号,OFF信号和ON信号分别用于控制第二MOS管Q2和第四MOS管Q4的通断;U11将外部输入的FD_NP和FD_PP进行整形后分别输出NP信号和PP信号,NP信号和PP信号分别用于控制第一MOS管Q1和第三MOS管Q3的通断;其中ON信号串联电容C23,并被电阻R27上拉,NP、OFF、PP分别对应串联电阻R25、R26、R28后,又对应连接至PMOS管Q1、Q2、Q3的栅极。
储能控制电路输入电源12V经过C16、C17、L4和C18滤波后接入稳压调节器LD1058的输入管脚INPUT,其中电容C16、C17并联后一端接12V电源,另一端接地,12V电源通过电感L4接入LD1058的输入管脚INPUT,LD1058的输入管脚INPUT再通过电容C18接地;LD1058的反馈引脚1连接电阻R14、电阻R15控制输出电压的幅值,经过限流电阻R16后给第一、第二储能原件C19和C20充电,限流电阻R16处电压直接连接第四MOS管Q4的源极。
变压器电路包括变压器T1,变压型号为E213,MOS管Q1通过二极管D5连接到变压器5号引脚,MOS管Q3通过二极管D6连接到变压器1号引脚,MOS管Q2和Q4的漏极一起连接到变压器3号引脚;变压器T1的输出端连接一种阵列式介质阻挡辉光放电装置的电极引出线(1),用于为一种阵列式介质阻挡辉光放电装置提供驱动电压。
进一步地,变压器的中心频率应在50k~100kHz。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船重工安谱(湖北)仪器有限公司,未经中船重工安谱(湖北)仪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0126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