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荧光酮类试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293336.8 | 申请日: | 2021-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992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刘丽敏;叶思彤;石建军;周旋;王宁芳;张帆;崔亮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493/10 | 分类号: | C07D493/10;C09K1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盛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62 | 代理人: | 程小芳 |
地址: | 2320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荧光 酮类 试剂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荧光酮类试剂的制备方法,属于有机化学领域,主要是以间苯二酚、苯甲醛为原料,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在微波反应器中进行反应,经过后期处理,得到荧光酮类试剂。该荧光酮类试剂分子具有刚性、平面和共轭大π键结构,容易吸收紫外、可见光并接受激发产生荧光。其显色反应功能团为分子两端的邻二羟基或邻羟鲲基,它们能与多种金属离子配位形成闭合螯合环,生成稳定的络合物。与传统方法相比,本发明采用的微波加热技术,具有反应速率快,温度易于控制,副反应少,产品纯度高,节能环保等优点,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荧光酮类试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荧光素独特的光物理性被广泛应用于冶金、考古学、农业、矿物学、环境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肿瘤学和信息科学,单个分子检测、荧光标记和激光染料等众多领域。传统制备荧光酮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加热套加热回流,然而其存在温度不宜控制,反应所需时间较长,副反应较多,产品纯度不高,且反应中出现的SO2有毒气体难以处理等缺点,大大限制了荧光试剂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荧光酮类试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具有反应速率快,温度易于控制,副反应少,产品纯度高,节能环保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荧光酮类试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间苯二酚、苯甲醛和对甲苯磺酸混合,然后加入微波反应器中进行反应,反应停止后冷却至室温,得到生成物;
2)将生成物碱洗至pH为12,待反应物全部溶解后,用酸性溶液调节pH至3,减压抽滤,得到的滤饼水洗至pH为6,得到粗产品;
3)将粗产品烘干,用有机溶剂进行溶解,重结晶三次,即得荧光酮类试剂。
进一步地,步骤1)所述间苯二酚与苯甲醛的质量体积比为2g:1mL。
进一步地,步骤1)所述对甲苯磺酸用量为间苯二酚质量的1-2%。优选为1.5%。
进一步地,步骤1)所述微波加热器功率为195-325W,优选为260W。
所述反应时间为25-35min,优选为30min。
进一步地,步骤2)所述碱洗所用溶液为质量分数10%的氢氧化钠溶液。
进一步地,步骤2)所述酸性溶液为质量分数为36%的盐酸溶液。
进一步地,步骤3)所述有机溶剂为丙酮或乙醇。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利用上述制备方法得到的荧光酮类试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制备的荧光酮类试剂分子具有刚性、平面和共轭大π键结构,容易吸收紫外、可见光并接受激发产生荧光。其显色反应功能团为分子两端的邻二羟基或邻羟鲲基,它们能与多种金属离子配位形成闭合螯合环,生成稳定的络合物性。利用微波技术,使被加热体内部分子做高频往复运动,无需热传导,可使被加热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受热,受热均匀。本发明通过探索得出最佳反应条件,优化反应顺序,高效的制备出荧光酮类试剂,且荧光酮类试剂纯度高。
本发明采用的微波法比其他用于辐射加热的电磁波,例如红外线,远红外线等波长更长,因此具有更好的穿透性。微波透入介质时,由于介质损耗引起介质温度的升高,使介质材料内部、外部几乎同时加热升温,形成体热源状态,大大缩短了常规加热中的热传导时间,且在介质损耗因数与介质温度呈负相关时,物料内外加热均匀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9333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