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单坡单、双隧道洞外逆坡排水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83337.4 | 申请日: | 2021-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009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1 |
发明(设计)人: | 胥进;张生;张宁;周程;杨珂;尹镖;周科;冉弥;李辉忠;杨光虓;赵昱龙;曾东;王友;李伟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交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16/02 | 分类号: | E21F16/02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喻英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单坡单 隧道 洞外逆坡 排水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坡单、双隧道洞外逆坡排水系统,包括设于隧道高端洞口外路基上的横向排水沟,横向排水沟至少具有横跨于隧道洞宽的长度;至少含有一条第一排水沟的第一排水沟组,第一排水沟一端为疏水端并与横向排水沟连通,另一端为沿路基纵坡方向布置的积水端,积水端端口的水平高度高于疏水端端口的水平高度,且能够使第一排水沟内的积水由积水端自主排至疏水端,无须单独设计人字坡、抽水井或者将全部积水排向隧道内,达到逆坡排水的目的,防止隧道高端洞外出现积水严重的现象。本发明优点是:可在自然条件实现自主排水,无须额外设置抽水井或者设计人字坡来达到隧道洞外自然排水的目的,解决隧道洞外积水严重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逆破排水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单坡单、双隧道洞外逆坡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山区公路被规划、建设,也规划、建设了越来越多且越来越长的隧道。特别是一些西南山区,高地震烈度、伴随断层破碎带、埋深大、地应力高、富水软岩地层的地质条件给隧道选线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导致不少隧道为单向坡特长隧道。而单向坡隧道,尤其是高端一侧的洞外逆破排水较困难。
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洞外逆破排水较困难的问题,有的采用将纵坡改为人字坡,即抬高设计高程,取消单向坡,这种方法适用条件有限,尤其是当高程受限时这种方法不适宜,并且工程量较大,不够经济。还有部分是直接将隧道洞外的水排至隧道内,但对隧道运营安全和结构安全均是不利的,如果在隧道洞外设置抽水井,一方面会增加水泵等运作成本,而且单独进行抽水井的挖设工程也不够经济。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坡单隧道洞外逆坡排水系统,该排水系统可适用于单隧道逆坡排水,无须单独设计人字坡、抽水井或者将全部积水排向隧道内,即可通过相对经济且简单的方式达到逆坡排水的目的,防止隧道高端洞外出现积水严重的现象。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坡双隧道洞外逆坡排水系统,该排水系统可适用于双隧道逆坡排水,同样无须单独设计人字坡、抽水井或者将全部积水排向隧道内,即可通过相对经济且简单的方式达到逆坡排水的目的,防止两个隧道的高端洞外出现积水严重的现象。
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第一方面,一种单坡单隧道洞外逆坡排水系统,包括:设于隧道高端洞口外路基上的横向排水沟,横向排水沟至少具有横跨于隧道洞宽的长度;至少含有一条第一排水沟的第一排水沟组,第一排水沟一端为疏水端并与横向排水沟连通,另一端为沿路基纵坡方向布置的积水端,积水端端口的水平高度高于疏水端端口的水平高度,且能够使第一排水沟内的积水由积水端自主排至疏水端;以及至少含有一条第二排水沟的第二排水沟组,第二排水沟一端为承水端并与横向排水沟连通,另一端为排水端,承水端端口的水平高度高于排水端端口的水平高度,且能够使第二排水沟内的积水由承水端自主排至排水端;沿第一排水沟至第二排水沟的方向,横向排水沟的排水口水平高度分段或逐渐变低,能够使第一排水沟内的积水自主排至第二排水沟处。
需要说明的是,“自主”为在正常情况下可以不借助任何外力水流会从地势高的一端流向地势低的一端,排水沟内没有隔板来阻挡水流的流通。
综合上述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排水沟的排水端沿所述路基的纵坡方向布置,且所述第二排水沟的坡度与所述路基的纵坡坡向相反,所述第二排水沟的坡度为0.3%。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纵坡不与路线纵坡一致,在靠近上一个涵洞段将水沟纵坡调整为反向最小排水坡度0.3%,使其边沟内的水尽快排至路基范围以外,其余段落边沟尺寸根据设计径流量进行确定。
综合上述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排水沟的坡度与所述路基的纵坡坡向相同,所述第一排水沟的坡度为0.3%。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纵坡与路线纵坡保持一致,坡度为0.3%适用于长且深路堑的路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交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交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833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