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杀虫剂及生产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1280929.0 | 申请日: | 2021-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570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1 |
发明(设计)人: | 刘向阳;尹新明;窦涛;吴家锴;安世恒;张静静;宋南;陈文波;蔡玉彪;高富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7/00 | 分类号: | C12N7/00;A01N63/40;A01P7/04 |
代理公司: | 郑州优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5 | 代理人: | 冉珊敏 |
地址: | 450002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甘蓝 夜蛾 核型 多角体 病毒 杀虫剂 生产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技术领域,涉及鳞翅目害虫的防治,特别是指一株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及生产方法和应用。该毒株为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中国河南株,为从前未分离和鉴定过的昆虫致病性病毒毒株,2021年9月28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V202152。本发明提供的MbMNPV‑CHN1病毒相较于一般的杆状病毒具有较为广泛的杀虫谱,而且与以往的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相比,对甘蓝夜蛾、黏虫、甜菜夜蛾、银纹夜蛾、棉铃虫、草地贪夜蛾、烟青虫等多种鳞翅目害虫具有更高的毒力,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技术领域,涉及鳞翅目害虫的防治,特别是指一株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杀虫剂及生产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杆状病毒属于杆状病毒科,因其病毒粒子呈杆状而得名,是一类寄生于节肢动物的专一性病原微生物,其宿主昆虫集中于鳞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作为农林害虫防治的杀虫剂,杆状病毒正成为国内外生物农药研究开发十分活跃的领域之一。中国已发现近200株昆虫杆状病毒,有20多种杆状病毒被研制成杀虫剂并先后进入大田应用实验和生产示范,其中有11种被注册为商业杀虫剂。
因具有对宿主昆虫的高度致病性、对非靶标生物安全、能够在环境中长期存活,对人、畜及其他脊椎动物无害,不污染环境,同时具有防效时间长,使用方便等优点,杆状病毒作为杀虫剂高度契合绿色农业对农药的要求,因而成为国家绿色农业中重点发展的产品之一。不过,杆状病毒是宿主专一性病原微生物,自然界中绝大多数杆状病毒仅对宿主昆虫有较强感染力,而对非宿主昆虫无感染活性或者感染活性极弱,这导致了杆状病毒杀虫剂杀虫范围过于狭窄,限制了杆状病毒杀虫剂的应用规模。据统计,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微生物杀虫剂仅占杀虫剂销售量的1-2%,其中杆状病毒杀虫剂在微生物杀虫剂中仅占12%;中国每年生产病毒杀虫剂约1600吨,仅占杀虫剂生产总量的0.2%。因此,病毒杀虫剂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是甘蓝夜蛾的主要病原微生物,该病毒1960年首次在日本发现。一种杆状病毒往往会有多个不同的毒株或分离株,而同种病毒不同毒株间的宿主范围和毒力有较大差异,有针对性的分离和筛选出高毒广谱性毒株,才能生产出优良的病毒杀虫剂产品。因此,本发明分离出的对多种非原宿主昆虫具有高毒力的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对于高效昆虫杆状病毒杀虫剂的开发以及害虫的无公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株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杀虫剂及生产方法和应用,该毒株相较于现有的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对多种鳞翅目害虫具有更高的毒力;同时,本发明提出一种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新毒株的制备方法,在满足杀虫活性的同时,具有更高的病毒产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株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
上述的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为广谱杆状病毒。
一种大规模生产上述的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方法,步骤为:
以浓度为1×107 OBs/mL的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黏虫幼虫,待黏虫死亡后收集虫尸,用蒸馏水稀释,涡旋振荡器充分混匀,经纯化后,收集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
所述黏虫幼虫为3-5龄初幼虫。
所述黏虫幼虫为5龄初幼虫,其单头病毒产量为1.2344×1010 OB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农业大学,未经河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809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爆环境的工业机器人移动平台
- 下一篇:汽车底盘主动式降噪减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