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均相催化湿式氧化处理炼油碱渣废液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78926.3 | 申请日: | 2021-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818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9 |
发明(设计)人: | 马和旭;程梦婷;周彤;程晓东;王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9/00 | 分类号: | C02F9/00;C02F101/30;C02F103/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均相 催化 氧化 处理 炼油 废液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均相催化湿式氧化处理炼油碱渣废液的方法,包括湿式氧化段和深度处理段,炼油碱渣废液先进入调节罐,与单膜电渗析母液、均相催化剂混合并加酸调节pH,换热升温后进入湿式氧化反应器,出水换热后再经冷却器冷却,进行纳滤处理,纳滤浓水经单膜电渗析处理,单膜电渗析母液回流至调节罐,纳滤产水进入深度处理段,单膜电渗析阴离子液进入深度处理段;纳滤产水和单膜电渗析阴离子液依次经深度处理段的中和池、一级生化、臭氧催化氧化、二级生化处理,进入出水监控池。针对炼化企业难处理的碱渣废水,本发明采用了以均相催化湿式氧化为核心的处理工艺,充分发挥均相催化湿式氧化催化活性高、处理效率高的特点,大幅度提高了湿式氧化的处理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炼油碱渣废液的处理方法,尤其是利用均相催化湿式氧化处理炼油碱渣废液的方法,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碱渣废水,含有大量中性油、有机酸、挥发酚和硫化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废水呈黑褐色,并带有恶臭气味,处理难度极大,一直是困扰炼油企业的一个难题。
上述碱渣废水必须进行预处理才能进入生化系统,而高级氧化是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其可使难降解、高毒性大分子有机物变成可降解、低毒性小分子有机物甚至无机物。高级氧化法常用的包括臭氧催化氧化、电催化氧化、光催化、芬顿氧化、湿式氧化等,其中电催化氧化和光催化目前仍受到处理成本偏高的限制,较难工业应用,芬顿氧化存在操作复杂、双氧水不稳定、铁离子流失等问题,臭氧催化氧化随着国家对臭氧污染物的控制,其应用也受到限制,而且其处理成本也较高,仅限于末端深度处理。
目前,炼油碱渣废水最主流的方法为湿式氧化法,其在高温(120~320℃)、高压(0.5~20MPa)的条件运行,利用气态的氧气做氧化剂,将水中有机物氧化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或无机物,其具有无二次污染、处理成本低的特点。然后传统的湿式氧化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压力及相对较长的停留时间,对设备材质要求高,一次性投资也高,而且湿式氧化只能作为预处理,其出水还具有较高的COD。
为了降低反应所需的温度和压力,并提高处理效果,湿式催化氧处理技术(Catalytic wet air oxidation,简称CWAO)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CN201510274988.5公开了难降解有机废水催化湿式氧化的催化剂,该催化剂是一种“贵金属-过渡金属-稀土”复合催化剂,载体FSC主体成分为氧化铝;CN201410340574.3公开了一种催化湿式氧化处理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其以贵金属-非贵金属纳米合金为活性成分,以活性炭为载体;CN201510661575.2公开了多相湿式氧化催化剂,组分包括复合氧化物载体及少量贵金属;CN201310621017.4公开了催化湿式氧化催化剂载体的制法,该载体以活性炭为核,以无定形硅铝为壳。
上述专利都是采用非均相催化湿式氧化,其在催化剂的分离回收和金属流失上具有优势,但并不一定适用于现有的湿式氧化工艺。论文《碱渣缓和湿式氧化+SBR处理技术工业应用》(2011年)公开了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碱渣缓和湿式氧化工艺,该工艺已经在28家炼化企业推广应用,具有较强代表性。其采用的湿式氧化反应器为带有一个内筒的鼓泡流内循环反应器,该反应器若采用非均相催化剂,其气液循环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堵塞反应器和管路,若以固定床的方法则会带来更大的气阻,更加不利于气液循环,反应速率也会大幅度降低。
均相催化由于没有内外扩散效应,且分散度高,其催化效率要高于非均相催化,且催化剂制备比非均相催化剂简单的多,但均相催化应用于湿式氧化最大的问题便是金属催化剂的流失。目前该方向研究较少,CN201210225873.3提供了一种均相催化湿式氧化处理工业废水的方法,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安置了环齿轮的填料,均相催化剂采用铁基催化剂,但专利未提催化剂流失及相应解决方法;CN201210350157.8提供了一种草甘膦生产废水催化湿式氧化预处理方法,加入多组分均相催化剂,催化剂为可溶性过渡金属混合盐,该专利也同样未提及催化剂流失的问题。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789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