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均相催化湿式氧化处理EDTA废水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78905.1 | 申请日: | 2021-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818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9 |
发明(设计)人: | 马和旭;程梦婷;周彤;程晓东;陈天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9/00 | 分类号: | C02F9/00;C02F101/16;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均相 催化 氧化 处理 edta 废水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均相催化湿式氧化处理EDTA废水的方法,包括预处理段、湿式氧化段、深度处理段;EDTA废水先脱除钙镁硬度,经一级纳滤浓缩后由均相催化剂进行湿式氧化催化处理,得到EDTA高去除率的废水,再经二级纳滤浓缩,浓水部分返回进行湿式氧化催化处理,部分经单膜电渗析处理,处理后母液返回湿式氧化再次处理,阴离子液再进行化学脱氮和生化处理,最终达标排放。针对EDTA废水难降解、高氮的特点,本发明采用了以均相催化湿式氧化为核心的处理工艺,并利用化学脱氮和生物脱氮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实现EDTA废水的达标排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均相催化湿式氧化处理EDTA废水的方法,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EDTA,即乙二胺四乙酸,是一种重要的络合剂,其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彩色感光材料冲洗加工的漂白定影液、染色助剂、纤维处理助剂、化妆品添加剂、血液抗凝剂、稳定剂、洗涤剂、合成橡胶聚合引发剂等。EDTA废水是指在EDTA生产或使用中产生的废水,由于EDTA独特的分子结构决定了其化学性质非常稳定,难以生物降解,因此EDTA废水的处理变得非常困难。难降解废水通常采用高级氧化处理,例如臭氧催化氧化、电催化氧化、光催化、芬顿氧化等,其中电催化氧化和光催化目前仍受到处理成本高的限制,较难工业应用,芬顿氧化存在操作复杂、双氧水不稳定、铁离子流失等问题,臭氧催化氧化随着国家对臭氧污染物的控制,其应用也受到限制。
湿式氧化是指在高温(120~320℃)和高压(0.5~20MPa)的条件下,利用气态的氧气做氧化剂,将水中有机物氧化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或无机物,其具有无二次污染、处理成本低的特点。借鉴其在碱渣废水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湿式氧化技术处理其他高难度废水,为了提高其处理效果,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催化湿式氧化。
CN201510274988.5公开了难降解有机废水催化湿式氧化的催化剂,该催化剂是一种“贵金属-过渡金属-稀土”复合催化剂,载体FSC主体成分为氧化铝;CN201410340574.3公开了一种催化湿式氧化处理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其以贵金属-非贵金属纳米合金为活性成分,以活性炭为载体;CN201510661575.2公开了多相湿式氧化催化剂,组分包括复合氧化物载体及少量贵金属;CN201310621017.4公开了催化湿式氧化催化剂载体的制法,该载体以活性炭为核,以无定形硅铝为壳。
上述专利都是采用非均相催化湿式氧化,其在催化剂的分离回收和金属流失上具有优势,但并不一定适用于湿式氧化工艺。论文《碱渣缓和湿式氧化+SBR处理技术工业应用》(2011年)公开了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碱渣缓和湿式氧化工艺,该工艺已经在28家炼化企业推广应用,具有较强代表性。其采用的湿式氧化反应器为带有一个内筒的鼓泡流内循环反应器,该反应器若采用非均相催化剂,其气液循环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堵塞反应器和管路,若以固定床的方法则会带来更大的气阻,更加不利于气液循环,反应速率也会大幅度降低。
均相催化由于没有内外扩散效应,且分散度高,其催化效率要高于非均相催化,且催化剂制备比非均相催化剂简单的多,但均相催化应用于湿式氧化最大的问题便是金属催化剂的流失。目前该方向研究较少,CN201210225873.3提供了一种均相催化湿式氧化处理工业废水的方法,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安置了环齿轮的填料,均相催化剂采用铁基催化剂,但专利未提催化剂流失及相应解决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不足,本发明为现有技术提供一种EDTA废水的处理方法,通过均相催化湿式氧化和膜技术相结合,最终实现EDTA废水的高效处理和达标排放,同时解决了催化剂流失问题,做到催化剂循环使用,综合运行成本低,经济实用性强。
为了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均相催化湿式氧化处理EDTA废水的方法,包括预处理段、湿式氧化段、深度处理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789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