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X射线相衬成像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274583.3 | 申请日: | 2021-10-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022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1 |
| 发明(设计)人: | 迟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师范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23/041 | 分类号: | G01N23/041;G01N23/046;A61B6/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许富强 |
| 地址: | 10087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射线 成像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X射线相衬成像系统,包括常规X光管、针孔准直器、X射线毛细管透镜、成像物体、光栅G1、光栅G2、X射线探测器。其中,常规X光管用于向成像物体发射X射线线束,其焦斑通常在百微米量级,靶材料以钼、铜等特征X射线能量低于20keV的材料为佳;针孔准直器用于阻挡X射线毛细管透镜接收角度以外的入射X射线对系统成像质量的影响,其材料为铅、钨等。本发明将原标准成像方案中的源光栅利用毛细管透镜进行代替,从而提高成像系统的机械稳定性和成像效率,显著降低成像系统的成本和规模,便于灵活开展成像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X射线相衬成像系统。
背景技术
在X射线成像领域,传统的基于X射线吸收机制的成像模式在富含碳、氢等元素的轻材料及乳腺等软组织成像中会面临衬度差的问题,不能够获得理想的图像质量。为了克服这一难题,科研人员发展出了新的成像模式——相衬成像,即利用X射线经过物体后的相位改变进行成像。在X射线能区,上述轻材料和软组织的相移截面比吸收截面通常要高2-3个量级以上,因此利用相衬成像方法可以显著提升成像的衬度,并且有助于降低人体软组织成像的辐射剂量。
截止目前,已经发展成熟的相衬成像方案主要包括6种,即菲涅尔波带片法、X射线干涉仪法、衍射增强法、同轴法、光栅法和边缘照明法。其中,光栅法是目前唯一能够摆脱同步辐射等相干光源而在常规X光管上可以实现的相衬成像方法,并且该方法利用一次扫描可以同时实现多种模式(吸收、相衬和暗场)的成像,因此在医学、材料科学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适应实验室和医院规模的相衬成像应用,发展一种紧凑型的光栅法相衬成像系统变得尤为重要。
现有技术一的技术方案
在标准的光栅法相衬成像方案(F.Pfeiffer方案,文献1)中成像系统通常由三块光栅组成,即源光栅(G0)、相位/吸收光栅(G1)和吸收光栅(G2)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排列,如图1(a)-图1(b)所示。
现有技术一的缺点是:
1.高效的源光栅加工困难且成本昂贵。
2.机械稳定性差,光子利用率低,成像效率低。
3.系统规模较大(几米规模),不利于灵活的开展成像应用。
注:文献1为F.Pfeiffer,T.Weitkamp,O.Bunk,and C.David,“Phase retrievaland differential phase-contrast imaging with low-brilliance x-ray sources,”Nat.Phys.2,258–261(2006)。
图1(a)、图1(b)均摘自文献1。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X射线相衬成像系统,利用X射线毛细管透镜取代原标准光栅法相衬成像中的源光栅G0。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X射线相衬成像系统,包括:常规X光管、针孔准直器、X射线毛细管透镜、成像物体、光栅G1、光栅G2和X射线探测器。
常规X光管,用于向成像物体发射X射线束;
针孔准直器,用于阻挡X射线毛细管透镜接收角度以外的入射X射线对系统成像质量的影响,位于常规X光管后侧;
X射线毛细管透镜,为点对点型,用于接收常规X光管发射的X射线并将其聚焦到较小的焦斑,位于针孔准直器的后侧,入口端针对针孔准直器的小孔,并且入口端至常规X光管焦点的距离等于其入射焦距f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师范大学,未经北京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745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