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电站+储能站+数据中心的多融合站布置方法及融合站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55068.0 | 申请日: | 2021-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720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发明(设计)人: | 李小云;雷川丽;丁辛遥;孙志云;刘功杰;卢小龙;唐利松;蒋哲;李君;陆雯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B3/00 | 分类号: | H02B3/00;H02B5/00 |
代理公司: | 长沙永星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3001 | 代理人: | 周咏;米中业 |
地址: | 410004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电站 储能站 数据中心 融合 布置 方法 | ||
1.一种变电站+储能站+数据中心的多融合站布置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获取变电站、储能站和数据中心的基本建筑参数;
S2.将变电站、储能站和数据中心布置在同一个区域内,且变电站和数据中心布置在区域内的一侧,储能站布置在区域内的另一侧;
S3.储能站所在区域侧比变电站和数据中心所在区域侧低A米;A为正实数;
S4.针对储能站所在区域侧,储能站采用一列式布置,并设置消防环道;同时储能站内电池仓间距B米以内,并设置防火墙;B为正实数;
S5.针对变电站和数据中心所在区域侧,变电站与数据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C米;变电站的架空出线与数据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D米;C和D均为正实数;
S6.数据中心的机房布置在区域内的二楼位置;储能站与数据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E米;E为正实数;
S7.利用数据中心的墙体作为区域围墙的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储能站+数据中心的多融合站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所述的将变电站、储能站和数据中心布置在同一个区域内,且变电站和数据中心布置在区域内的一侧,储能站布置在区域内的另一侧,具体为将变电站、储能站和数据中心布置在同一个区域内;总的区域分为两部分,北侧区域布置数据中心和变电站,南侧区域布置储能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电站+储能站+数据中心的多融合站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所述的储能站所在区域侧比变电站和数据中心所在区域侧低A米,具体为储能站所在区域侧比变电站和数据中心所在区域侧低3米;区域侧之间的高差用于防火隔离,从而提高总区域的抗火灾风险能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电站+储能站+数据中心的多融合站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所述的储能站内电池仓间距B米以内,具体为储能站内电池仓间距3米以内,从而保证电池仓布置的紧凑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电站+储能站+数据中心的多融合站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所述的变电站与数据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C米,具体为变电站与数据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10米,从而满足防火和防电磁干扰的要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电站+储能站+数据中心的多融合站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6所述的储能站与数据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E米,具体为储能站与数据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10米,从而满足防火和防电磁干扰的要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电站+储能站+数据中心的多融合站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7所述的利用数据中心的墙体作为区域围墙的一部分,具体为利用数据中心的墙体作为区域围墙的一部分,同时站内运维区域仅向围墙内区域开门,数据中心对外营运部分仅向围墙外区域开门。
8.一种融合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站采用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变电站+储能站+数据中心的多融合站布置方法进行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55068.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