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质蒸汽发生器用燃烧尾气余热回用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237749.4 | 申请日: | 2021-10-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322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4 |
| 发明(设计)人: | 郑秋生;郑家春;刘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安燃节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2B37/00 | 分类号: | F22B37/00;F28D21/00 |
| 代理公司: | 合肥汇融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41 | 代理人: | 杨家坤 |
| 地址: | 2393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蒸汽 发生 器用 燃烧 尾气 余热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质蒸汽发生器用燃烧尾气余热回用装置,包括回收箱,所述回收箱的竖直两侧连通有进烟管和排烟管,且与进烟管垂直的一侧固定有侧排管,所述回收箱远离侧排管的一侧固定连通有补液管,所述回收箱的内部设置有三个尾气余热回用空腔,且两侧的空腔内均设置有塔式冷却结构,中间的空腔内设置有与两个塔式冷却结构连通的二级回收结构,两个所述塔式冷却结构分别为一级回收结构和三级回收结构,所述回收箱顶部固定连接有一级回收箱、L形固定板和二级回收接管。本发明提高该尾气余热回用装置的智能化控制,合理将高温尾气进行分级处理,并针对不同温度区间的尾气进行二次利用,防止尾气热量的大量浪费,并提高尾气的利用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蒸汽发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物质蒸汽发生器用燃烧尾气余热回用装置。
背景技术
蒸汽发生器又叫蒸汽锅炉,是蒸汽动力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站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是火力发电站的主机,因此电站锅炉是生产电能的重要设备,工业锅炉是在各种工业企业中提供生产和供暖所需的蒸汽的必不可少的设备,工业锅炉数量甚多,需要消耗大量燃料,利用生产过程中高温废气作为热源的余热锅炉对节能有重要作用,船用锅炉装在各种船舶上,所产生的蒸汽用于驱动蒸汽动力机械,机车锅炉作为蒸汽机车的主要设备尚有一定的应用,蒸汽发生器其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高温尾气,直接排放不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不能充分利用资源,因此大多蒸汽发生器都会配有尾气处理装置。
虽然现有的尾气余热回用装置使用较为广泛,但是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现有的尾气余热回用装置大多将尾气统一收集进行保存或者降温进行排放,但是收集高温尾气进行再利用时,只能全部在同一温度范围进行利用,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且整体智能化程度较低;
2、现有的部分尾气余热回用装置在使用时不能有效将不同温度范围的高温尾气进行针对性的利用,导致尾气的利用效率低,且现有的尾气余热回用装置大多为整体,维修较为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上述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生物质蒸汽发生器用燃烧尾气余热回用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生物质蒸汽发生器用燃烧尾气余热回用装置,包括回收箱,所述回收箱的竖直两侧连通有进烟管和排烟管,且与进烟管垂直的一侧固定有侧排管,所述回收箱远离侧排管的一侧固定连通有补液管,所述回收箱的内部设置有三个尾气余热回用空腔,且两侧的空腔内均设置有塔式冷却结构,中间的空腔内设置有与两个塔式冷却结构连通的二级回收结构,两个所述塔式冷却结构分别为一级回收结构和三级回收结构,所述回收箱顶部固定连接有一级回收箱、L形固定板和二级回收接管,所述二级回收接管固定于一级回收箱和L形固定板之间,且与回收箱中部空腔连通。
优选的,所述塔式冷却结构包括风机、塔座、冷却管一、尾气导管、检测管、水平翅片、电磁阀和限位环,所述风机固定于一级回收箱内部,且其一端延伸至回收箱内与冷却管一连通,其另一端设置于一级回收箱内,所述塔座固定于回收箱两侧空腔的内部,且竖直设置的冷却管一贯穿塔座,其一端与尾气导管相连接,另一端通过管道与回收箱中部空腔连接,所述检测管连通在冷却管一的外侧,所述水平翅片设有多个且平行设置于冷却管一外侧,所述限位环连接在水平翅片和冷却管一之间,所述电磁阀连接在冷却管一与补液管之间。
优选的,所述风机与冷却管一之间连接有型号为VFX47的温控阀,所述一级回收箱顶端均匀开设有多个通气孔。
优选的,所述水平翅片竖直侧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塔座的外侧均匀固定有多个弹簧柱,且冷却管一中部贯穿塔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安燃节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安燃节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3774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