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车门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214422.5 | 申请日: | 2021-10-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132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 发明(设计)人: | 李平平;冯磊;郭芳莲;郭和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平平 |
| 主分类号: | B60J5/04 | 分类号: | B60J5/04;B60H1/24;B60H1/30;B60S1/56 |
| 代理公司: | 厦门原创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101 | 代理人: | 魏思凡 |
| 地址: | 450001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新能源 汽车 车门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车门结构,包括车门框体,所述车门框体内部的顶部设置有车窗框,所述车门框体内侧的边缘位置处设置有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互相靠近一侧的中部对称设置有两组连接块A;本发明通过支撑框架、连接块A、连接圆盘、铰接杆、连接杆A、滑竿A、弹簧A、连接套块、弹簧B、安装槽和限位板A的互相配合,从而实现了新能源车辆车门内部防撞梁共同受力,使得车门框体受到的冲击力能够通过铰接杆传导,进而通过弹簧B和弹簧A进行吸收和缓解,并且通过另几组铰接杆进行共同支撑,从而将冲击力进行分解,减少了对支撑框架和车门框体结构的破坏,从而提高了车门框体结构的稳定性,提高了乘客的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的车门结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新 能源汽车的车门结构。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 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 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 车,新能源汽车包括四大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 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他新 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
新能源汽车的清洁能源,为城市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改善,现有的 新能源车的车门结构多种多样,但在实际使用时具有以下几点不足:
1、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的车门内都会设置有防撞梁,从而用以在 受到剧烈撞击时,为乘客提供安装防护,但现有的防撞梁结构大多采 用单个梁体受力,当独立梁体受力时,其受到的冲击力较大,虽然具 有支撑作用,但无法将力进行分解,从而使得受力不够分散和均匀, 进而使得车门还是受到挤压变形,从而给乘客带来危险;
2、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在车门受到强力冲击力的时候,会导致车 门变形,从而挤压导致车门锁卡死损坏,进而导致车内人员无法及时 脱困,并且外部抢救人员不能及时打开车门进行营救,从而耽误逃生 和救助时间;
3、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绝大多数都采用空调通风的方式进行换气, 而空调需要长期供电,从而减少了车辆电池的能耗,而在雨天的情况 下,开窗会导致车辆进水,不开空调无法实现对车辆内部的换气,从 而需要一种能够可以换气的结构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车门结构,以解决 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新能源汽车车门内部的防撞梁无法分散 受到的冲击力,从而增大了车门变形的可能性,并且在车门受到强力 撞击导致车门锁变形无法打开,从而耽误车内人员逃生以及外部人员 的营救时间,同时车辆的通风换气结构依赖于空调换气,从而导致电 池耗能增加的相关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车门框体,所 述车门框体内部的顶部设置有车窗框,所述车门框体内侧的边缘位置 处设置有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互相靠近一侧的中部对称设置有两 组连接块A,两组所述连接块A互相靠近的一端共同设置有滑竿A, 所述滑竿A的外侧对称套设有两组连接套块,所述连接套块互相远 离的一端皆设置有弹簧A,且弹簧A套设于滑竿A的外侧,所述滑 竿A的一侧皆铰接有铰接杆,四组所述铰接杆远离滑竿A的一端共 同设置有连接圆盘,所述连接圆盘内部的边缘位置处对称设置有安装 槽,所述安装槽内部的一侧设置有弹簧B,所述弹簧B的一侧设置有 限位板A,所述铰接杆延伸至安装槽的内部并与限位板A互相连接, 所述车门框体内侧的中部设置有通风管组件,两组所述连接块A互 相靠近的一侧共同设置有连接杆A,一组所述连接杆A的顶部对称 设置有卡块,两组所述卡块的顶部共同设置有布线槽体,所述布线槽 体的两侧皆设置有安装盘,所述安装盘的一侧皆均匀设置有安装孔, 所述车门框体内侧的一侧对称设置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的中部设置 有贯穿安装块的连接轴,所述车门框体内侧靠近两组安装块之间的位 置处对称设置有自动脱离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平平,未经李平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144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