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底海藻场的构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62711.5 | 申请日: | 202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289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6 |
发明(设计)人: | 辛美丽;刘玮;吕芳;唐柳青;刘晓慧;吴海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G33/00 | 分类号: | A01G33/00;A01G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识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975 | 代理人: | 曾庆国 |
地址: | 266104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底 海藻 构建 方法 | ||
1.一种海藻场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海藻育苗:
以水泥或沙制作正方形的板状藻礁,板状藻礁的四角钻设有钻孔II;依次采用淡水浸泡、阳光暴晒、海水浸泡、海水冲洗的方式去除表面污物和消毒;在车间内将海藻进行采苗,孢子附着在板状藻礁上且幼苗长至1-2cm时运输至海上用于构建海藻场;
(2)构建藻礁固定框:
利用不锈钢焊接一个正方形的框架作为藻礁固定框,藻礁固定框的四角设置有螺孔A、内部焊接多个正方形的小样框,小样框的边长与板状藻礁的边长相等,小样框的四角钻设有钻孔I,钻孔I和钻孔II的形状、大小完全同,二者对齐后通过螺栓和螺母将附着有海藻幼苗的板状藻礁固定在小样框上;藻礁固定框每条侧边设置有两条相互平行的钢筋支架,钢筋支架与藻礁固定框的平面垂直;利用不锈钢网焊接一个长方体形状的海藻根部保护罩,其长、宽均与藻礁固定框的边长相同,海藻根部保护罩的底面开口、其他五面均为不锈钢网,底面的四角设置有螺孔B,螺孔B和螺孔A的形状、大小完全同,二者对齐后通过螺栓和螺母将海藻根部保护罩固定在藻礁固定框上;
(3)构建海藻场:
利用十六条钢筋焊接一个立方体结构的框架,每条棱边采用水泥进行泥封后构成立方体礁;将步骤(2)中安装好板状藻礁和海藻根部保护罩的藻礁固定框的底面利用绳索或者钢筋绑定连接器的平头端,连接器的内环从外环伸出后将环壁上设置的圆孔I和圆孔II对齐且通过螺栓和螺母将内环和外环固定从而固定猫甲钩,内环从外环伸出后钩在立方体礁的其中一个侧面A面相对应位置的四条棱边上,藻礁固定框四条侧边外侧的钢筋支架越过藻礁固定框与立方体礁的边线继续向下伸到立方体礁的外侧;
(4)后期护理:
定期检查幼苗的生长情况,待幼苗长成>5m的成藻后,将立方体礁上与A面相邻的B面翻转冲上,将B面的四角吊起从而让B面朝上,按照步骤(2)的操作将另一个安装好板状藻礁和海藻根部保护罩的藻礁固定框固定在B面上进行育苗,待邻面上的幼苗长成>5m的成藻后,将与A面、B面同时相邻的C面吊起朝上,采用同样的方式安装藻礁固定框,立体方礁相邻的三个侧面均能够进行育苗从而养成三面立体海藻场;待海藻群体稳固后,将海藻固定框连同海藻根部保护罩整体分批从立体方礁取下,置于海底养殖从而构建成海藻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板状藻礁,规格为19cm×19cm×2cm;依次采用淡水浸泡15d、阳光曝晒5d、海水浸泡3天、海水冲洗3次~5次的方式去除表面污物和消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选择成熟的大型海藻采用直接采苗或者泼洒孢子水的方式于车间进行板状藻礁采苗,采苗期间加强对育苗池冲刷强度和频次,以提高海藻幼苗附着强度;运输至海上的过程中,用网帘或遮光帘适度遮盖,定期泼洒海水,保持板状藻礁透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藻礁固定框,规格为400cm×400cm;所述的小样框,规格为19cm×19cm;步骤(3)中,所述的立方体礁,泥封后每条棱边的长度为400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猫甲钩为连接件(5),材质为不锈钢材质,整体呈不封闭的环形,包括外环(51)和内环(52):内环位于外环的内部,外环内壁设置有滑道(511),内环外壁设置有滑轨(521),滑轨和滑道相匹配,内环的滑轨能够沿着外环的滑道滑行从而带动内环从外环伸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环,一端为圆形的平头端、另一端为圆形的衔接端I,内环从衔接端I伸出,衔接端I的内壁上钻设有圆孔I(512);所述的内环,一端为尖头端、另一端为圆形的衔接端II,衔接端II位于外环内部,衔接端II的内壁上钻设有圆孔II(522);内环从外环伸出后将圆孔I和圆孔II对齐且通过螺栓和螺母将内环和外环固定,保证猫甲钩的结构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未经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6271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泷六线鱼规模化授精孵化方法
- 下一篇:面消融电极导管及消融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