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字收发模块批量测试系统和测试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158023.1 | 申请日: | 2021-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659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1 |
| 发明(设计)人: | 王玉辉;杨介生;王玉萍;沈凡;高留安;李江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4B1/40 | 分类号: | H04B1/40;H04B17/00;H04L43/04;H04L43/06;H04L43/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0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字 收发 模块 批量 测试 系统 方法 | ||
1.一种数字收发模块批量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包括测试框架(110)、频率源(120)、射频信号采集及发生装置(130)、数字分发装置(140)、控制分析装置(150);
其中所述测试框架(110)安装并固定一定数量数字收发模块(117),并提供:由电源(111)、环境控制模块(112)、触发网络(113)、时钟/本振网络(114)、数字通讯网络(115)构成的受试模块工作条件和由射频测试耦合模块(116)构建的射频测试信号输入输出受试模块的连接通道,其中射频测试耦合模块(116)通过微波无源功分器构建的功分网络实现;
所述频率源(120)可编程相参信号源,提供射频信号采集及发生装置(130)、数字分发装置(140)、控制分析装置(150)工作时钟,提供测试框架(110)内数字收发模块(117)时钟、本振;
所述射频信号采集及发生装置(130):可编程硬件,可分时配置为测试射频信号产生器和测试射频信号采集器,其测试射频信号的输入输出接口连接测试框架(110)中的射频测试耦合模块(116);
所述数字分发装置(140):可编程硬件,通过测试框架(110)内数字通讯网络(115)和触发网络(113)实现框架内数字收发模块(117)与控制分析装置(150)连接,提供二者之间通讯通道;
所述控制分析装置(150):可编程硬件,通过实时总线与频率源(120)、射频信号采集及发生装置(130)、数字分发装置(140)相连,测试过程中协调控制测试系统内各装置:频率源(120)、射频信号采集及发生装置(130)、数字分发装置(140)及测试框架(110)内数字收发模块(117)的状态和节奏,发出对应的测试指令和同步触发脉冲给系统内的各个装置,构建由数字收发模块(117)与射频测试耦合模块(116)、射频信号采集及发生装置(130)共同组成的测试链路,使其能够同步工作,采集环境模拟系统的环境传感信息、数字收发模块(117)内部的故障及状态信息、数字收发模块(117)的测试数据,记录于内部的数据库中,对其进行分析,得到测试结果,进行显示,并自动生成测试报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字收发模块批量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框架(110)还包括环境控制模块(112),为数字收发模块(117)提供面阵内部实际工作条件模拟近似,包含风冷、液冷、除湿的管道和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字收发模块批量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信号采集及发生装置(130)内部具备切换开关(134),测试时,连接测试框架(110)内射频测试耦合模块(116)测试通道的测试射频接口可根据指令实现与射频采集模块(132)、射频产生模块(133)的切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字收发模块批量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信号采集及发生装置(130)包括;测试射频接口的通道电路中设有大功率可控衰减器(135),可以根据数字收发模块(117)收发通道输入输出信号的动态范围进行合理配置,其耐受功率不小于受试模块单通道发射最大功率。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数字收发模块批量测试系统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1、试验准备阶段:对测试射频信号传输通道中的射频信号采集及发生装置(130)、射频测试耦合模块(116)、射频线缆测试配件的插损和时延参数进行测试,并将其导入控制与分析装置(150);
步骤2、试验测试阶段:包含基础功能测试、通道性能测试、测试数据汇总分析;
步骤2-1:基础功能测试:包括通讯接口误码率测试、内部传感和故障状态监测测试两小步;步骤2-2通道性能测试:包含接收通道特性测试、发射通道特性测试两小步;
步骤2-3测试数据汇总分析:包含原始测试参数记录、测试分析与显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5802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