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水用冷却器内外管的胀接工装及其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147289.6 | 申请日: | 2021-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093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1 |
| 发明(设计)人: | 王电辉;朱灵灿;杨性晓;顾临风;李立超;王丽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尔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1D39/04 | 分类号: | B21D39/04;B21D53/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陈振华 |
| 地址: | 3171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水 冷却器 内外 工装 及其 工艺 | ||
1.一种海水用冷却器内外管的胀接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胀杆(1),以及成对设置的内管板(2)和外管板(3),所述内管板(2)之间的间距与内管(7)的长度相对应,所述外管板(3)之间的间距与外管(8)的长度相对应;所述内管板(2)和外管板(3)可拆卸地安装在工作台(4)上;所述内管板(2)上设有安装孔A(201),所述外管板(3)上设有安装孔B(301),所述安装孔A(201)和安装孔B(301)的中心线相重合,所述安装孔A(201)的孔径与外管(8)的内壁直径一致;所述胀杆(1)上两处设有密封圈(5),所述密封圈(5)之间的间距与内管(7)的长度相对应;所述胀杆(1)中设有通孔(101),通孔(101)的进水孔(102)位于胀杆(1)的端面上,通孔(101)的出水孔(103)位于密封圈(5)之间的胀杆(1)柱面上;所述胀杆(1)上带进水孔(102)的一端与进水接头(9)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水用冷却器内外管的胀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板(2)与外管板(3)相邻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水用冷却器内外管的胀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板(3)的一侧设有限位块(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水用冷却器内外管的胀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5)为双O型密封圈。
5.一种海水用冷却器内外管的胀接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使用权利要求1中的海水用冷却器内外管的胀接工装实现;其中,与海水接触的内管(7)采用钛管,与油接触的外管(8)采用Cu-DHP管,内外管之间采用液压胀接,液压胀接包括以下步骤:
A、将胀杆(1)插入内管(7)中,胀杆(1)上的密封圈(5)紧贴内管(7)的内壁,使得内管(7)与胀杆(1)之间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
B、在内管板(2)之间安装好内管(7),在外管板(3)之间安装好外管(8),安装后的内管(7)位于外管(8)之中,内管(7)与外管(8)之间留有膨胀间隙;
C、高压设备与进水接头(9)相连接,经过进水接头(9),水从通孔(101)进入内管(7)与胀杆(1)形成的密闭空间,通过高压挤压内管(7),使内管(7)与外管(8)充分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海水用冷却器内外管的胀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7)的内径范围为15±0.05mm,所述外管(8)的内径范围为17.2±0.05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海水用冷却器内外管的胀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7)的壁厚的范围为1.0±0.05mm,所述外管(8)的壁厚的范围为1.35±0.05mm。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海水用冷却器内外管的胀接工艺,其特征在于:通过高压挤压内管(7)时,水压依次增高并进行保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海水用冷却器内外管的胀接工艺,其特征在于:通过三个步进进行水压的升高,水压升高的范围是50-60MPa。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海水用冷却器内外管的胀接工艺,其特征在于:保压时间的范围为1-10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尔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尔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4728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