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钻井平台的漂浮式防冰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133528.2 | 申请日: | 2021-09-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377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 发明(设计)人: | 周利;郑思洁;丁仕风;闯振菊;高俊亮;刘超;孙乾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2B17/00 | 分类号: | E02B17/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郭俊玲 |
| 地址: | 21200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钻井平台 漂浮 式防冰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钻井平台的漂浮式防冰装置,由多个漂浮于海面上的、且围绕于钻井平台依序首尾相连的破冰单元构成。破冰单元主要由漂浮体构成。漂浮体包括有迎冰板、背冰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第一破冰条。迎冰板、背冰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施焊为一体,且共同围拢而成一密闭空腔。迎冰板用来承载第一破冰条,其整体上呈现“弓”形,且依序由下置弧形弯曲段、下置平滑过渡段、中间外拱脊段、上置平滑过渡段以及上置弧形弯曲段依序连接而成。多个第一破冰条沿着迎冰板的宽度方向进行线性均布。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阻挡海面浮冰涌向钻井平台,进而避免其支撑立柱因受到浮动撞击力作用而受损现象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极地海洋抗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适用于钻井平台的漂浮式防冰装置。
背景技术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蕴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丰富的海洋资源。北极地区是世界上重要的含油气地区之一,北极圈内陆和周缘陆架上发育含油气盆地20多个。随着未来能源格局、供给的不确定性和一系列常规区域开采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加上北极冰层不断消融增加了地质研究和石油勘探的可实施性,北极地区的油气资源将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钻井平台是主要用于钻探井的海上结构物。平台上装有钻井、动力、通讯、导航等设备,是海上油气勘探开发不可缺少的手段。而海洋深水区油气的勘探开发常采用半潜式钻井平台(SEM I),其上部为工作甲板,下部为两个下船体,用支撑立柱连接。工作时下船体潜入水中,甲板处于水上安全高度。支撑立柱的坚固与否直接关系到钻井平台的使用安全性。当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海洋运作时,起支撑作用的立柱与海水和空气的交界面相接触,面对复杂的海洋环境,立柱极易被破坏。而位于寒冷水域时,半潜式钻井平台的支撑立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极冷风、浪、流的作用,进而极易发生“低温冷脆”现象,进而导致其所能承受的抗刚性冲击力极限值幅度地下降。加之,在季风影响下,支撑立柱还会受到来自于浮冰撞击力的作用,进一步恶化了工作环境。因而,亟待技术人员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故,本发明课题组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以及缺陷,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的评估及考量,并经过课题组人员不断实验以及修改,最终导致该适用于钻井平台的漂浮式防冰装置的出现。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涉及了一种适用于钻井平台的漂浮式防冰装置,其由多个漂浮于海面上的、且围绕于钻井平台依序首尾相连的破冰单元构成。破冰单元包括有漂浮体。漂浮体包括有迎冰板、背冰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第一破冰条。迎冰板、背冰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施焊为一体,且共同围拢而成一密闭空腔。迎冰板用来承载第一破冰条,其整体上呈现“弓”形,且依序由下置弧形弯曲段、下置平滑过渡段、中间外拱脊段、上置平滑过渡段以及上置弧形弯曲段依序连接而成。第一破冰条的数量设为多个,且均沿着迎冰板的宽度方向进行线性均布。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第一破冰条整体上亦呈现“弓”形,其依序顺延着下置弧形弯曲段、下置平滑过渡段、中间外拱脊段、上置平滑过渡段、上置弧形弯曲段进行贴触、且施焊固定。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第一破冰条的横截面呈三角形,以在其脊线上成型出有第一切冰刃口。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漂浮体还包括有第二破冰条。第二破冰条贴触、且施焊固定于背冰板的外侧壁上。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第二破冰条的横截面呈三角形,以在其脊线上成型出有第二切冰刃口。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破冰单元还包括有旋转破冰体。旋转破冰体布置于迎冰板的外侧,其包括有最先受到浮冰冲击的旋转破冰刀。旋转破冰刀包括有旋转套、破冰钩刃。破冰钩刃的数量设为多个,且均围绕于旋转套的外侧壁进行均布、且施焊固定。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旋转破冰体还包括有支撑轴以及轴承组件。支撑轴用来供旋转套横穿。而轴承组件由多组套设于支撑轴上、且共同对旋转套提供径向支撑力的轴承所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未经江苏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3352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