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织物保形性检测的试样制备装置的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29296.3 | 申请日: | 2021-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996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7 |
发明(设计)人: | 王蕾;唐千惠;潘如如;高卫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张勇 |
地址: | 2141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织物 保形性 检测 试样 制备 装置 使用方法 | ||
1.一种用于织物保形性检测的试样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试样弯曲结构、试样转移结构和试样折叠结构;
所述的试样弯曲结构、试样转移结构和试样折叠结构依次固定在平台上表面;
所述的试样弯曲结构包括左侧试样限位板(1)、右侧试样限位板(2)、限位板旋转气缸(3)和弯曲结构支架;所述的左侧试样限位板(1)、右侧试样限位板(2)大小相同,位于弯曲结构支架上表面,限位板旋转气缸(3)位于弯曲结构支架内部,限位板旋转气缸(3)的上端与左侧试样限位板(1)、右侧试样限位板(2)相连,带动左侧试样限位板(1)、右侧试样限位板(2)旋转;
所述的左侧试样限位板(1)与右侧试样限位板(2)受限位板旋转气缸(3)作用将试样进行初步弯曲,便于接下来进一步试样折叠步骤;
所述的试样转移结构包括左侧试样转移板(4)、右侧试样转移板(5)、一级转移气缸(6)、二级转移气缸(7)、直线滑轨(9)、转移机构底座(8)、旋转气缸(13)与旋转轴(14);所述的左侧试样转移板(4)与右侧试样转移板(5)平行放置,位于一级转移气缸(6)的两侧;所述的左侧试样转移板(4)与右侧试样转移板(5)通过一级转移气缸(6)作用向内旋转夹取试样的两端;
所述的一级转移气缸(6)固连在二级转移气缸(7)上表面,二级转移气缸(7)位于直线滑轨(9)上,能实现控制试样转移板的推进和移除;所述的旋转轴(14)与转移机构底座(8)相连,转移机构底座(8)的上表面与直线滑轨(9)相连,旋转轴(14)的另一端与旋转气缸(13)固连;所述的直线滑轨(9)在旋转气缸(13)的控制下能沿着旋转轴(14)在竖直平面上逆时针旋转180度;所述的转移机构底座(8)与限位板旋转气缸(3)位于同一轴线上;
所述的试样折叠结构包括左侧折叠板(10)、右侧折叠板(11)和折叠气缸(12);所述的左侧折叠板(10)与右侧折叠板(11)平行放置,并与折叠气缸(12)相连;左侧折叠板(10)与右侧折叠板(11)受折叠气缸(12)控制,向内挤压试样;折叠气缸(12)与转移机构底座(8)、限位板旋转气缸(3)位于同一轴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织物保形性检测的试样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侧试样转移板(4)、右侧试样转移板(5)的中心线与左侧试样限位板(1)、右侧试样限位板(2)的中心线重合。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织物保形性检测的试样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侧试样限位板(1)与右侧试样限位板(2)为T形结构,两者之间设有间隙,限位板旋转气缸(3)上端与T形间隙固定。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一种用于织物保形性检测的试样制备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装置处于初始状态,将试样放至左侧试样限位板(1)与右侧试样限位板(2)上,试样的中心线与左侧试样限位板(1)和右侧试样限位板(2)之间的间隔线平齐;
步骤2:限位板旋转气缸(3)启动,左侧试样限位板(1)与右侧试样限位板(2)向试样中心线旋转,直至相碰;试样的两端重合,试样弯曲;
步骤3:二级转移气缸(7)启动,在直线滑轨(9)上向右作直线运动;左侧试样转移板(4)、右侧试样转移板(5)与左侧试样限位板(1)、右侧试样限位板(2)相碰,到达试样转移接触点;
步骤4:一级转移气缸(6)启动,左侧试样转移板(4)与右侧试样转移板(5)向内旋转,夹取试样;左侧试样限位板(1)与右侧试样限位板(2)向外旋转,释放试样;二级转移气缸(7)关闭,在直线滑轨(9)上向左作直线运动并回位;
步骤5:旋转气缸(13)启动,直线滑轨(9)沿着旋转轴(14)在竖直平面上逆时针旋转180度;一级转移气缸(6)、左侧试样转移板(4)、右侧试样转移板(5)、二级转移气缸(7)与直线滑轨到达试样折叠区;左侧试样转移板(4)、右侧试样转移板(5)与左侧折叠板(10)、右侧折叠板(11)接触,达到试样折叠接触点;
步骤6:折叠气缸(12)启动,左侧折叠板(10)与右侧折叠板(11)向内挤压夹取试样,左侧试样转移板(4)与右侧试样转移板(5)分别向外旋转释放试样;试样被折叠;
步骤7:折叠至一定时间后,折叠气缸(12)关闭,左侧折叠板(10)与右侧折叠板(11)向外旋转,试样缓慢展开折痕;由相机记录试样折痕展开过程,实现对折皱回复角的读取;
步骤8:重复以上步骤可以实现对折皱回复角的自动化连续测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29296.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统一中间模态的跨模态行人重识别方法
- 下一篇:智能一体化计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