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孔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17673.1 | 申请日: | 2021-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516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发明(设计)人: | 赵明才;张娟;龚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载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38;H01M4/58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56 江苏省南京市禄***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孔 负极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用多孔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负极材料具有“硅碳复合物内核+孔隙+无定形碳包覆层”的结构。在制备负极材料过程中,分别采用几种性质不同的碳源分阶段复合,同时通过控制热处理时的温度,以达到在材料内部形成一定大小孔隙的目的。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多孔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很好地解决了传统硅基负极体积膨胀导致循环性能低的问题,同时因为致密的无定形碳包覆层拥有较小的比表面积,首次库伦效率高达86.1%,可逆比容量为1517.1mAh/g,循环50次后容量保持在85%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商品化锂离子电池主要采用石墨类碳材料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然而,碳类负极材料因其比容量较低(372mAh/g)和锂沉积带来的安全性问题使其不能满足电子设备小型化和车用锂离子电池大功率、高容量要求,因而需要研发可替代碳材料的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长循环寿命的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硅作为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因其理论比容量高(4200mAh/g)而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但其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的体积膨胀会引起活性颗粒粉化,进而因失去电接触而导致容量快速衰减。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目前主要采用纳米硅颗粒进行硅/碳复合化,比如中国专利CN101339987A、中国专利CN1402366A和中国专利CN1767234A。其中制备的硅碳负极材料多为纳米硅与多孔碳的简单结合,在首次嵌脱锂过程中均无原位缓冲基生成,同时没有预留能容纳嵌脱锂体积变化的空位,故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效应,容量依然会随着循环次数的増加而较快地衰减,制备具有多孔结构的负极材料成为主流,如中国专利CN103779544A、CN105098183A、CN108199030A等。
CN103779544A公开了一种多孔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步骤为:将可分解的硅化物与碳源经球磨混合后热处理,将热处理后的产物在盐酸和氢氟酸的混酸中处理后,再经离心、干燥后得到所述的多孔硅/碳复合材料。
CN105098183A公开了一种以稻壳为原料制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以天然稻壳为原料,与Na2CO3在氮气气氛下于850-1000℃,煅烧得到含硅的微孔碳负极材料。虽然该材料稳定性较好,但是容量较低,不能满足实际应用。
CN108199030A公开了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多孔硅/石墨/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该复合材料硅源是天然矿土,利用金属单质或合金粉末和无水金属氯化物在温和条件下将其还原成单质硅,将还原的多孔硅、石墨和有机碳源进行高能球磨混合即可。天然矿土的固有的孔道特性,能有效缓解体积膨胀,制备的复合材料表现出更高的充放电容量和稳定性,但工艺复杂,较难进行生产。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多用刻蚀纳米硅合金、多孔骨架沉积、氧化硅还原等方法制备多孔硅碳负极材料,但容易产生不利于电池性能的副产物或是本身工艺复杂。因此,研发一种高首次充放电效率、低体积膨胀效应和高充放电循环稳定性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是所属领域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首效、低体积膨胀效应和高充放电循环稳定性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孔硅碳负极材料,包括核壳结构,内核为碳硅负极材料,且内核中分布有多孔空隙;外壳包括两层结构,内层为导电材料层,外层为碳包覆层。
所述的内核中的多孔空隙的直径范围是50nm-5μm,且内核中的孔隙率范围是5-30%,多孔空隙的截面形状包括球形、类球形与长条状等不规则孔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内核的尺寸为1-20um。
所述的导电材料层中的包含石墨片、石墨烯、碳纳米管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所述的导电材料层的厚度是10-10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载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载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1767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