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核电站烟羽应急处理区结构和处理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113219.9 | 申请日: | 2021-09-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368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4 |
| 发明(设计)人: | 钮新强;刘海波;金乾;张鹏;潘霄;何杰;甘乐;付文军;李成子;胡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G21D1/00 | 分类号: | G21D1/00;G21D1/02;G21D3/04;G21D3/06;E04H5/02;E04H12/28;E21D9/14;E21D13/00 |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陈家安 |
| 地址: | 43001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 核电站 应急 处理 结构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下核电站烟羽应急处理区结构和处理方法,属于核电技术领域。该地下核电站烟羽应急处理区结构包括设置于山体外侧的常规岛和设置于山体中的核岛。常规岛包括电气厂房,核岛包括反应堆厂房洞室、辅助厂房洞室、低中放废物处置洞室、烟羽应急处置洞室和烟囱。低中放废物处置洞室与辅助厂房洞室连通,烟羽应急处置洞室与反应堆厂房洞室连通。电气厂房、反应堆厂房洞室和辅助厂房洞室依次间隔布置,烟羽应急处置洞室和低中放废物处置洞室均位于辅助厂房洞室背向反应堆厂房洞室的一侧,烟囱连通烟羽应急处置洞室和山体的顶部。能够在保证对事故应急处理的效果的同时,降低地下核电站的整体施工难度,减少施工周期和建造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下核电站烟羽应急处理区结构和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应急处理区是指为在核电站发生事故时能及时有效地采取保护公众的防护行动,事先在核电站周围建立的、制定了应急计划并做好应急准备的区域。一旦发生核事故,需要在应急处理区内进行应急准备,在应急干预的情况下便于迅速组织有效的应急响应行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对公众和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其中烟羽应急处理区是针对核电站事故情况下放射性烟羽照射途径而建立的应急处理区,主要影响因素为事故早期气载放射性释放,其特点是事故后受影响十分迅速和剧烈,是核电站周围风险最大的区域,在事故时需要最迅速的响应。科学地制定出适宜的烟羽应急处理区大小关系到用于应急计划和准备的资金,执行各种应急防护措施所带来的风险、困难和代价,以及能否有效地保护公众的安全,烟羽应急处理区规划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相关技术中,我国核电厂应急计划区的划分主要依照GB/T 17680.1-2008和GB18871-2002规定的剂量干预水平。考虑到反应堆热功率的大小,烟羽应急处理区应该设置在核岛核心区的反应堆厂房标定范围内,通常烟羽应急处理区设置的内区半径范围为3-5km,外区半径范围在7-10km。
相比于传统的地面核电站,考虑到具有天然的坚固实体屏障保护,对于外部自然灾害(飓风、海啸、洪水等)、人为灾害(恐怖袭击、武器攻击等)的防御能力更加优秀,现阶段的核电站的核岛厂房会更多的考虑置于山体深埋洞室中,而山体深埋式地下核电站往往需要对山体进行大范围挖掘以形成人工洞室。应急处理区的防护要求高,按照国家标准在山体中对用于设置烟羽应急处理区的洞室进行施工难度大,周期长,建造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下核电站烟羽应急处理区结构和处理方法,将与核岛反应堆厂房连接的烟羽应急处理区与低中放废物处置场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并建造在同一山体洞室中,在保证对事故应急处理的效果的同时,降低地下核电站的整体施工难度,减少施工周期和建造成本。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下核电站烟羽应急处理区结构,该地下核电站烟羽应急处理区结构包括:
设置于山体外侧的地面上的常规岛和设置于所述山体中的核岛,
所述常规岛包括电气厂房;
所述核岛包括设置于所述山体中的反应堆厂房洞室、辅助厂房洞室、低中放废物处置洞室、烟羽应急处置洞室和烟囱,所述低中放废物处置洞室通过交通隧洞与所述辅助厂房洞室连通,所述烟羽应急处置洞室通过泄压隧洞与所述反应堆厂房洞室连通,在水平方向上,所述电气厂房、所述反应堆厂房洞室和所述辅助厂房洞室依次间隔布置,所述烟羽应急处置洞室和所述低中放废物处置洞室均位于所述辅助厂房洞室背向所述反应堆厂房洞室的一侧,所述烟囱的一端与所述烟羽应急处置洞室连通,所述烟囱的另一端与所述山体的顶部连通。
可选地,所述低中放废物处置洞室包括低放废物处置洞室和中放废物处置洞室,所述低放废物处置洞室和所述中放废物处置洞室均与所述烟羽应急处置洞室连通。
可选地,所述交通隧洞包括第一运输隧洞和第二运输隧洞,所述辅助厂房洞室通过所述第一运输隧洞与所述低放废物处置洞室连通,所述辅助厂房洞室通过所述第二运输隧洞与所述中放废物处置洞室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132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