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接触式微弧抛光装置及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97390.5 | 申请日: | 2021-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895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发明(设计)人: | 肖志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沃精密仪器(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F3/16 | 分类号: | C25F3/16;C25F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领匠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404 | 代理人: | 李华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触 式微 抛光 装置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接触式微弧抛光装置及工艺,涉及材料加工领域,包括箱体,箱体的顶端内壁通过液压杆连接有升降盒,箱体的下部为电解液池,电解液池内设置有通过出水口和入水口穿过箱体壁连接的冷却水环,冷却水环的底部设置有涡轮叶,冷却水环在出水口与入水口的内部均设有温度探头,所述升降盒可通过顶端中心设置的电机二,调节根电极管的间距,所述电极管末端设置有夹片。本发明通过在冷却水环的底部设置涡轮叶使工件不触碰到电解液池底部,从而使工件的每一个面都得到充分的抛光,设置了温度探头可根据池内温度启动或停止降温,使电解液池内保持相对恒定的温度,设计了便于更换电极片的装夹结构与便于调节电极管间距的机械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加工领域,具体为一种非接触式微弧抛光装置及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当下对材料加工精密化要求的提高,一些合金制品多采用压铸挤压等一次性成型工艺,复杂的整体形状使机械式接触打磨抛光精密整形方法难以实施,开发非接触式剥离抛光技术便显得尤为重要,微弧抛光技术其原理是在电化学体系中构建出一层包裹阳极金属的“富氧等离子体气隙膜”,通过调控脉冲电路的频率、电压和脉冲电流,以使“富氧等离子体气隙膜”两端的伏安关系处于“气体放电双峰曲线反欧姆特性的微弧区段”,则可使处于热发射状态的金属原子和负电性的氧等离子体直接化合生成不溶性氧化物,从而达到剥离基体的目的。
现有的非接触式微弧抛光工艺在对工件进形抛光时易存在无法抛光到的面,对于阴极片的跟换较为复杂,对于调整两根极管的间距过程较为麻烦,冷却电解液的速度较慢,且不能自动调控温度。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非接触式微弧抛光装置及工艺,以解决现有的非接触式微弧抛光工艺在对工件进形抛光时易存在无法抛光到的面,对于阴极片的跟换较为复杂,对于调整两根极管的间距过程较为麻烦,冷却电解液的速度较慢,且不能自动调控温度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非接触式微弧抛光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顶端内壁通过液压杆连接有升降盒,所述箱体的下部为电解液池,所述电解液池内设置有通过出水口和入水口穿过箱体壁连接的冷却水环,所述冷却水环的底部设置有开口,所述箱体底部设置有电机箱一,所述电机箱一内设置有电机二,所述电机二的输出端穿过箱体底部的中心并转动连接有涡轮叶,所述冷却水环在出水口与入水口的内部均设有温度探头,所述升降盒顶端的中心设置有电机箱二,所述电机箱二内设置有电机一,所述电机一的输出端穿过了升降盒并转动连接有齿轮,所述齿轮与位于升降盒内两侧滑条上的齿条相啮合,所述滑条在一端连接有折弯且向下延伸的电极管,所述电极管末端外部设置有拉杆,所述拉杆的末端延伸进电极管内部并连接动夹片的末端,所述动夹片可以位于动夹片顶端的转轴转动,与所述动夹片对称设置有与动夹片相贴合的定夹片,所述动夹片内侧设置有一端连接着动夹片非接触面,另一端连接电极管内壁的弹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条的底部设置有连接在升降盒内壁上的滑轮,所述升降盒在滑轮靠齿条一侧的底部设置有挡条,所述滑条的两端设置有限位块,所述升降盒的底部设置有可供电极管滑动的滑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滑条可在升降盒内滑动,挡条可以防止滑轮偏转,滑条两端的限位块可防止两根电极管相撞。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电解液池底端的侧边设置有带盖的排液口,所述冷却水环为桶状中空环形,且底部开有直径略大于涡轮叶开口,所述冷却水环的底部与涡轮叶之间设置有隔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更换工件时,打开排液口的盖子,可便捷快速的将电解液池内的微弧氧化电解液排出,桶状中空环形的冷却水环可增加冷却水与微弧氧化电解液的热交换效率,隔网可防止排出微弧氧化电解液时工件受重力下落触碰到涡轮叶。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非接触式微弧抛光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需抛光的工件配置适合该工件金属的微弧氧化电解液,在电解液内加入添加剂,并将配置好的微弧氧化电解液放置于容器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沃精密仪器(苏州)有限公司,未经青沃精密仪器(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973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