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接触式微弧抛光装置及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97390.5 | 申请日: | 2021-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895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发明(设计)人: | 肖志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沃精密仪器(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F3/16 | 分类号: | C25F3/16;C25F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领匠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404 | 代理人: | 李华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触 式微 抛光 装置 工艺 | ||
1.一种非接触式微弧抛光装置,包括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顶端内壁通过液压杆(7)连接有升降盒(2),所述箱体(1)的下部为电解液池(4),所述电解液池(4)内设置有通过出水口(20)和入水口(21)穿过箱体(1)壁连接的冷却水环(3),所述冷却水环(3)的底部设置有开口,所述箱体(1)底部设置有电机箱一(5),所述电机箱一(5)内设置有电机二(25),所述电机二(25)的输出端穿过箱体(1)底部的中心并转动连接有涡轮叶(24),所述冷却水环(3)在出水口(20)与入水口(21)的内部均设有温度探头(22),所述升降盒(2)顶端的中心设置有电机箱二(6),所述电机箱二(6)内设置有电机一(9),所述电机一(9)的输出端穿过了升降盒(2)并转动连接有齿轮(8),所述齿轮(8)与位于升降盒(2)内两侧滑条(27)上的齿条(11)相啮合,所述滑条(27)在一端连接有折弯且向下延伸的电极管(10),所述电极管(10)末端外部设置有拉杆(18),所述拉杆(18)的末端延伸进电极管(10)内部并连接动夹片(16)的末端,所述动夹片(16)可以位于动夹片(16)顶端的转轴(19)转动,与所述动夹片(16)对称设置有与动夹片(16)相贴合的定夹片(15),所述动夹片(16)内侧设置有一端连接着动夹片(16)非接触面,另一端连接电极管(10)内壁的弹簧(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微弧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条(27)的底部设置有连接在升降盒(2)内壁上的滑轮(12),所述升降盒(2)在滑轮(12)靠齿条(11)一侧的底部设置有挡条(13),所述滑条(27)的两端设置有限位块(26),所述升降盒(2)的底部设置有可供电极管(10)滑动的滑槽(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微弧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液池(4)底端的侧边设置有带盖的排液口(28),所述冷却水环(3)为桶状中空环形,且底部开有直径略大于涡轮叶(24)开口,所述冷却水环(3)的底部与涡轮叶(24)之间设置有隔网(23)。
4.一种非接触式微弧抛光工艺,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非接触式微弧抛光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需抛光的工件配置适合该工件金属的微弧氧化电解液,在电解液内加入添加剂,并将配置好的微弧氧化电解液放置于容器内;
步骤二:将工件置于步骤一中的容器内,计算工件的重力减去微弧氧化电解液对其的浮力所得到的参数a;
步骤三:将配置好的微弧氧化电解液放于电解液池(4)内,根据参数a设置电机二(25)的功率,使涡轮叶(24)喷出的微弧氧化电解液产生向上的推力与参数a相同,从而使工件不会触碰到电解液池(4)底部的隔网(23);
步骤四:根据抛光的限定温度设置温度探头(22)的阈值;
步骤五:根据工件大小选择合适的电极片,拉动电极管(10)末端外部的拉杆(18),使拉杆(18)末端连接的动夹片(16)以转轴转动张开,将电极片插入电极管(10)底部,松开拉杆(18),动夹片(16)受一端连接着动夹片非接触面,另一端连接电极管(10)内壁的弹簧(17)弹力作用,与其对向固定连接在电极管(10)内壁上的定极片将电极片夹持在电极管(10)的末端;
步骤六:启动电机一(9),通过电机一(9)的正转与反转调节电极管(10)的间距大于工件最宽处的直径20mm至50mm,通过液压杆(7)降下升降盒(2),使电极片保持在位于微弧氧化电解液内的工件附近;
步骤七:设置电源电压,对两根电极管(10)放电,对工件进行微弧抛光;
步骤八:当抛光过程中微弧氧化电解液升温超过入水口(21)处温度探头(22)设定的阈值时,冷却水环(3)内的冷却水开始环流,对电解液池(4)内的微弧氧化电解液进行降温,当抛光过程中冷却水环流的冷却水温度低于出水口(20)处的温度探头(22)设定的阈值时,冷却水环(3)内的冷却水停止环流,停止对电解液池(4)内的微弧氧化电解液进行降温;
步骤九:抛光完成后将微弧氧化电解液从排液口(28)排出,工件落在隔网(23)上,将工件夹取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沃精密仪器(苏州)有限公司,未经青沃精密仪器(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9739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