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厚板自动探伤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093934.0 | 申请日: | 2021-09-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772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0 |
| 发明(设计)人: | 曹伟略;王宝轩;高尚;林歆博;李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瑞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33/20 | 分类号: | G01N33/20;G01B11/03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李兴林 |
| 地址: | 100089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厚板 自动 探伤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厚板自动探伤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该系统包括:控制器以及与控制器连接的内部探伤装置、边部探伤装置、板材移动装置、位移测量装置、视觉探测装置;板材移动装置包括底座以及设置在底座上的输送辊道和辊道驱动电机;位移测量装置沿输送辊道布设,用于测量板材的位移;视觉探测装置包括视觉传感器和视觉服务器,视觉传感器设置在输送辊道的上方,用于采集板材的宽度和高度信息,视觉服务器用于分析视觉传感器采集的板材的宽度和高度信息,并将其转换为中厚板材的实际宽度和高度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板宽确定内部探伤装置和边部探伤装置的最佳探伤位置。本发明能够自动检测板材宽度和高度,实现自动探伤控制,探伤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损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中厚板自动探伤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中厚钢板生产水平是一个国家钢铁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造船板、海洋平台板、压力容器板、桥梁板、高强度结构板及工程机械板等行业专用的中厚钢板,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同时,对成品进行全面探伤正越来越受到厂家的重视。由于中厚板的尺寸比较大,采用人工探伤的效率太低,质量也无法保证,适宜采用自动化探伤。
中厚板探伤是一项比较完善和成熟的技术,多年来一直是钢铁企业检测产品的主要方法。中厚板探伤设备能够对切边的板材进行探伤,操作人员通过输入板材的宽度来控制探伤设备的工作。在中厚板探伤中,人工输入板材尺寸存在着许多的缺点:设备操作步骤繁琐;操作中难以保证100%的正确输入板材尺寸,从而造成工件部分漏检或者损坏设备的后果;设备无法对未切边的母板进行检测,制约了生产效率;手动输入难以适应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厚板自动探伤系统及其控制方法,集成多道工序,实现自动检测板材宽度和高度,能够完成动态控制探伤单元移动和防止板材翘曲碰撞探伤单元等功能,探伤效率高,适应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中厚板自动探伤系统,该系统包括:内部探伤装置以及边部探伤装置,还包括控制器以及与控制器连接的板材移动装置、位移测量装置、视觉探测装置,所述控制器通过以太网与上位工控机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内部探伤装置以及边部探伤装置电性连接;
所述板材移动装置包括底座以及设置在底座上的输送辊道和辊道驱动电机,所述辊道驱动电机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辊道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输送辊道,带动中厚板材移动;所述位移测量装置设置有多个,沿所述输送辊道布设,用于测量中厚板材的位移;所述视觉探测装置包括视觉传感器和视觉服务器,所述视觉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输送辊道的上方,用于采集中厚板材的宽度和高度信息,所述视觉传感器与所述视觉服务器连接,所述视觉服务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视觉服务器用于分析所述视觉传感器采集的中厚板材的宽度和高度信息,并将其转换为中厚板材的实际宽度和高度发送给控制器;
所述内部探伤装置以及边部探伤装置均设置在所述输送辊道的上方,并位于所述视觉传感器的后方,所述内部探伤装置用于根据中厚板材的实际宽度控制子探伤机构的下降数量,用于对中厚板材进行内部探伤;所述边部探伤装置用于根据中厚板材的实际宽度控制边部探伤机构移动到中厚板材的边缘位置,对中厚板材进行边部探伤。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为PLC,所述PLC通过多个分布式IO模块分别与所述板材移动装置、位移测量装置、视觉探测装置、内部探伤装置以及边部探伤装置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位移测量装置为增量式编码器测量组件、激光位移传感器或多普勒雷达。
进一步的,所述增量式编码器测量组件由增量式编码器、滚轮以及安装支架构成,所述滚轮设置在安装支架上,所述增量式编码器连接所述滚轮,所述增量式编码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中厚板材沿所述输送辊道移动时,所述滚轮接触中厚板材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位移测量装置至少设置有3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瑞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奥瑞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939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