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缓冲吸能支护复合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091954.4 | 申请日: | 2021-09-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229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 发明(设计)人: | 詹伟;胡智;严鑫;余以强;肖旦强;叶霄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21D11/00 | 分类号: | E21D11/00;E21D11/18;F16F15/067;B08B1/00;B08B13/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金宁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79 | 代理人: | 张希睿 |
| 地址: | 310023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缓冲 支护 复合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缓冲吸能支护复合结构,包括U型钢框架,U型钢框架包括第一U型钢与第二U型钢,第一U型钢固定连接在第二U型钢底端两侧,两根第一U型钢之间底端连接有底板,第一U型钢与第二U型钢开口面均朝向隧道内壁,第一U型钢内以及第二U型钢内设置加固钢缆,第一U型钢与隧道之间以及第二U型钢与隧道之间均设置有长条板,长条板远离隧道内壁一侧固定连接有防护机构,防护机构远离长条板一端朝向加固钢缆,防护机构远离长条板一端与加固钢缆之间的距离小于U型钢框架两侧壁向外扩张的最大距离;通过在长条板与加固钢缆之间加装固定柱,将围压压力吸收缓释并转移至整个U型钢框架。本发明的一种缓冲吸能支护复合结构适用于高围压条件,能够提高地下施工的安全性,减少围压坍塌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工程支护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缓冲吸能支护复合结构。
背景技术
大基建有力推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使得资源环境难以为继,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荷兰提出“绿色心脏地带”,只建设地下工程以最小化现有景观破坏。基础设施建设正呈现出从地上到地下跃迁的趋势。地下空间作为“新型国土资源”,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深层(50~100m)空间开发利用。然而,地下中层甚至深层施工技术难度高,相比于地面工程,地下深层高地应力的问题也愈突出,遇特殊水文地质条件时会导致掘进隧道强烈变形,甚至导致隧道断面严重“颈缩”,严重威胁地下施工技术人员的生命安全。
为提升高地应力地下隧洞施工的安全性能,在隧道内加装缓冲吸能支护复合结构。现有的支护复合结构中U型钢框架受到的作用力过大时,由于未设置防护机构,一旦超过U型钢框架两侧壁形变最大值时,会直接导致U型钢框架两侧壁折断,使得U型钢框架失去缓冲吸能功能,降低其支护性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缓冲吸能支护复合结构,能解决现有的支护复合结构中U型钢框架受到的作用力过大时,由于未设置防护机构,一旦超过U型钢框架两侧壁形变最大值时,会直接导致U型钢框架两侧壁折断,使得U型钢框架失去缓冲吸能功能,降低其支护性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缓冲吸能支护复合结构,包括U型钢框架,所述U型钢框架包括第一U型钢与第二U型钢,所述第一U型钢固定连接在第二U型钢底端两侧,两根所述第一U型钢之间底端连接有底板,所述第一U型钢与第二U型钢开口面均朝向隧道内壁,所述第一U型钢内以及第二U型钢内设置加固钢缆,所述加固钢缆首尾相连形成隧道截面形状,加固钢缆用于提升整个支护复合结构组合连接结构强度,所述第一U型钢与隧道之间以及第二U型钢与隧道之间均设置有长条板,所述长条板远离隧道内壁一侧固定连接有防护机构,防护机构远离长条板一端朝向加固钢缆,所述防护机构远离长条板一端与加固钢缆之间的距离小于U型钢框架两侧壁向外扩张的最大距离。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防护机构包括固定柱,所述固定柱固定连接在长条板远离隧道内壁一侧,所述固定柱远离长条板一端连接有弧形块,所述弧形块开口端朝向加固钢缆,所述弧形块与加固钢缆之间的距离小于U型钢框架两侧壁向外扩张的最大距离。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U型钢形状与隧道顶面形状一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长条板等距分布在第一U型钢外侧以及第二U型钢外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U型钢与第二U型钢连接处内外两侧均设置角板,两块所述角板通过螺栓与螺母将第一U型钢与第二U型钢连接在一起。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弧形块内侧设置橡胶垫。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柱与弧形块之间加装伸缩柱,所述固定柱靠近弧形块一端开设活动腔,所述活动腔内侧开设有与其相互贯通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设有弹簧,所述伸缩柱一端延伸至活动腔内与弹簧连接,所述伸缩柱可在活动腔内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院,未经浙江省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9195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有消泡装置的涂覆机
- 下一篇:一种提高果树产量和品质的组合物及其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