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餐厨垃圾脱油脱盐的处理方法及处理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089995.X | 申请日: | 2021-09-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779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 发明(设计)人: | 曹小刚;刘永振;潘立新;杨元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9B3/00 | 分类号: | B09B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汪任飞 |
| 地址: | 100089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垃圾 脱盐 处理 方法 系统 | ||
1.餐厨垃圾脱油脱盐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对餐厨垃圾过筛,并用水冲洗筛上物,收集冲洗后的水;
S2、对所述餐厨垃圾进行挤压脱水,收集挤压后所得水;
S3、对所述餐厨垃圾用水喷淋,使餐厨垃圾的含水率升高;
S4、对所述餐厨垃圾进行离心脱水,收集离心后所得水;
S5、将S1-S2以及S4所收集的水混合后进行三相分离,得到固渣、油脂以及含盐的污水;
S6、将S5所得固渣和S4所得餐厨垃圾混合后进行好氧生化处理,得到发酵制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餐厨垃圾脱油脱盐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1中,控制所述餐厨垃圾过筛筛网的孔径为5-8cm,筛上物量为1-4t/h;控制对所述筛上物冲洗的水的温度为50-90℃,水流量为0.2-0.3t/h,冲洗压力为2-4bar;
在S2中,对所述餐厨垃圾进行螺旋挤压脱水,控制挤压压力为1-4bar。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餐厨垃圾脱油脱盐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3中,控制对所述餐厨垃圾喷淋的水的温度为70-90℃,水流量为0.2-0.3t/h,冲洗压力为4-5bar;
在S4中,控制对所述餐厨垃圾离心脱水时的离心转速为700-800 rp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餐厨垃圾脱油脱盐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5中,将所述S1-S2以及S4所收集的水加热到40-90℃后进行三相分离;
在S6中,所述好氧生化处理的具体方法为:将S5所得固渣和S4所得餐厨垃圾的混合物与调整材、复合菌混合;之后在有氧的环境下,加热至70℃以上使S5所得固渣和S4所得餐厨垃圾的混合物发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餐厨垃圾脱油脱盐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6中,还对好氧生化处理所产生的冷凝水进行收集,并作为S3中的喷淋用水。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餐厨垃圾脱油脱盐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0、用水对所述餐厨垃圾进行水洗,收集冲洗后的水;
S1、对所述餐厨垃圾过筛,并用水冲洗筛上物,收集冲洗后的水;
S2、对所述餐厨垃圾进行挤压脱水,收集挤压后所得水;
S3、对所述餐厨垃圾用水喷淋,使餐厨垃圾的含水率升高;
S4、对所述餐厨垃圾进行离心脱水,收集离心后所得水;
S5、将S0-S2以及S4所收集的水混合后进行三相分离,得到固渣、油脂以及含盐的污水;
S6、将S5所得固渣和S4所得餐厨垃圾混合后进行好氧生化处理,得到发酵制品;
其中,在S0中,控制对所述餐厨垃圾水洗的水的温度为50-90℃,水流量为1-1.5t/h,冲洗压力为4-5bar。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餐厨垃圾脱油脱盐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S5中分离得到的所述污水作为S0及S1中的冲洗用水。
8.餐厨垃圾脱油脱盐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按工位前后依次排布的链板机(1)、滚筒筛(2)、挤压脱水机(3)、离心脱水机(4)、三相分离机(5)以及生化处理机(6);
所述链板机(1)具有多块链板(11),且每块链板(11)上均开设有沥水孔(111);所述链板机(1)的上方设置有布料滚筒(12)和第一喷梁(81);所述布料滚筒(12)更靠近链板机(1)的输送起点端,且所述布料滚筒(12)与链板(11)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一喷梁(81)用于对置于链板(11)上的餐厨垃圾进行喷淋;
所述滚筒筛(2)位于链板机(1)的后端工位,所述滚筒筛(2)内设置用于对筛上物进行喷淋的第二喷梁(82);
所述挤压脱水机(3)和离心脱水机(4)之间的工位设置喷淋区(10),所述喷淋区(10)内设置第三喷梁(8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8999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