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石墨烯吸附三次油气回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68630.9 | 申请日: | 2021-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867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发明(设计)人: | 张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充西南石油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04 | 分类号: | B01D53/04;B01D53/00;C10G5/02;C10G5/06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杨长青 |
地址: | 637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墨 吸附 三次 油气 回收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墨烯吸附三次油气回收装置,涉及油气回收领域,解决现有油气回收装置不能实现油气完全回收的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石墨烯吸附三次油气回收装置,包括汽油储罐、吸附泵、冷凝器和石墨烯吸附罐,吸附泵的入口与汽油储罐相连、出口与冷凝器相连,冷凝器设置汽油出口和油气出口,汽油出口与汽油储罐相连,油气出口与石墨烯吸附罐的底部出入口相连,底部出入口与汽油储罐之间设置或形成回油管路,石墨烯吸附罐的排气口连接排气管,排气管上设置排气阀和油气浓度检测器,排气管的末端为外排端,石墨烯吸附罐还配置解吸系统。本发明用于对汽油储罐内的挥发组份进行回收,并将回收得到的汽油回流至汽油储罐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回收领域,具体是一种对从汽油储罐中挥发出来的组份进行回收的装置。
背景技术
汽油中含有大量的轻烃组分,在储存、销售及应用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部分液态烃组分挥发,造成油品损耗。油气挥发造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因此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油气回收。
授权公告号为CN 211936242 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加油站三次油气回收装置,主要由吸附、再生、控制系统三部分构成。吸附部分用来吸附油气,再生部分用来脱附活性炭床中的油气,并将油气经风冷器冷却后送至汽油罐混合后生成汽油,控制系统部分主要用于控制现场设备、实时控制现场参数,并与上位机通信。上述油气回收装置可实现油气回收,但存在以下两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在吸附阶段,油气直接进入第一吸附罐或第二吸附罐进行吸附,第一吸附罐和第二吸附罐容易饱和,从而出不能完全吸附油气而导致外排的现象。另一方面,在解吸期间,干式螺杆真空泵将第一吸附罐或第二吸附罐内的油气泵入风冷器进行冷却,再进入汽油罐内被贫汽油吸收,干式螺杆真空泵同时也会泵入部分空气至汽油罐,由于解吸管路中的汽油挥发,以及汽油罐内汽油的挥发,汽油罐内的混合气体同样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使这些混合气体不能直接外排,还需要额外进行处理。
可见,上述油气回收装置适用于对源源不断的混合气体进行油气回收,油气回收后同样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混合气体,因此并不适用于对汽油储罐产生的油气进行回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油罐油气回收装置,解决现有油气回收装置不能实现油气完全回收的问题。
本发明解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石墨烯吸附三次油气回收装置,包括汽油储罐、吸附泵、冷凝器和石墨烯吸附罐,吸附泵的入口与汽油储罐相连,吸附泵的出口与冷凝器的入口相连,冷凝器设置汽油出口和油气出口,汽油出口设置排液阀并与汽油储罐相连,油气出口与石墨烯吸附罐的底部出入口相连,石墨烯吸附罐的底部出入口与汽油储罐之间设置或形成流向汽油储罐的回油管路,石墨烯吸附罐的排气口连接排气管,排气管上设置排气阀和油气浓度检测器,排气管的末端为外排端,石墨烯吸附罐还配置解吸系统。
进一步的是:石墨烯吸附罐至少两个,各个石墨烯吸附罐串联或并联。
具体的:石墨烯吸附罐为两个,两个石墨烯吸附罐分别为第一吸附罐和第二吸附罐,第一吸附罐和第二吸附罐的排气管上分别设置第一排气阀和第二排气阀;冷凝器的油气出口通过两条管道分别与第一吸附罐的底部出入口和第二吸附罐的底部出入口相连,两条管道上别设置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第一吸附罐的排气口经第三阀门与第二吸附罐的底部出入口相连。
更进一步的是:解吸系统为:第二阀门的两端并联解吸管路,解吸管路上串联设置阀门和可双向调节的解吸泵。
更进一步的是:解吸系统包括空压机、储气罐和两套执行气缸,空压机与储气罐相连,储气罐通过两条管道分别与两套执行气缸相连,两条管道上分别设置气缸控制阀;第一吸附罐和第二吸附罐的顶部分别设置缸筒,缸筒内分别设置活塞和活塞杆,两根活塞杆的上端分别与两套执行气缸相连,每套执行气缸可控制对应的活塞在缸筒内进行往复运动。
进一步的是:吸附泵的入口端与汽油储罐之间设置阻火器,排液阀与汽油储罐之间设置阻火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充西南石油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南充西南石油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686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交流接触器
- 下一篇:一种汽车用电磁离合器故障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