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生态(生姜)大田种植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1030290.0 申请日: 2021-09-03
公开(公告)号: CN113692931A 公开(公告)日: 2021-11-26
发明(设计)人: 彭崇敏;莫乙清 申请(专利权)人: 彭崇敏
主分类号: A01G22/25 分类号: A01G22/25;A01G13/00;A01C21/00
代理公司: 北京喆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代理人: 王小燕
地址: 625400 四川省*** 国省代码: 四川;5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生态 生姜 大田 种植 方法
【权利要求书】:

1.微生态(生姜)大田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一)生姜苗选择:选择单株植株高度合适的,且经过微生态脱毒培养的生姜苗作为栽培用生姜苗;

(二)土地选择:选取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团粒结构好、地力高、偏酸性(PH值6-7)的土壤,且阳光照射时间8小时左右的偏阴土地;

(三)整地:起垄深翻,并起垄按1.5米为一厢,开种植沟,在翻地过程中应当根据土地肥力状态添加基肥,从而保证整地后土地肥力足够生姜苗的生产;

(四)地下虫害预防:通过化学防治或是生物防治在整地过程中加入相应的药品,从而将地下潜伏的危害生姜幼苗的害虫灭杀;

(五)栽种:种植时生姜苗应当保持一定距离,在种植沟沟底栽种生姜苗,有利于后期培土,栽种时应当选择阴天进行栽种,若栽种天气为晴天,此时选择上午或日落时,雨天不适宜进行栽种,载种完毕后,必须及时浇灌足量的定根水,施完定根水后,补浇生根剂,为防治姜苗倒膘,可加入少量速效氮肥;

(六)田间管理:栽种一周后,一般姜苖已经形成新根,在大多数生姜苗生长到有两苗以上的新苗时,用水溶肥或尿素追肥一次,追肥时同时加入微生态菌肥,同时加施生根剂,以上三种物质可以按比例混合,同时施入田间,生姜苗长至一月龄时,此时一般姜苖大多数已达5-6苗时,进行一次培土当姜苗生长到封行时,此时每株有8-10苗时,及时控制姜苗生长,使用微生态生物酶结合叶面肥促进块茎膨大,之后根据叶面颜色,作相应措施,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使用激素类产品,激素类产品虽见效快但会造成干物质积累不足,畸形,空心以及不耐储藏等不良影响,并注意保护叶片,维持较大的叶片数以及叶面面积,提高光合能力,防止早衰及延长生长,必须在生姜的各个环节使用微生态菌剂以及高科技的微生态种植技术;

(七)病虫害防治:防治病虫害时要做到早防,早治,在出现病虫害时,要根据灾害原因进行连续施药,且喷药要均匀周到,效果才能够得到保证保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态(生姜)大田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所选取的生姜苗单株植株的株高应当在20-25CM,且植株表面无明显伤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态(生姜)大田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选择的土地应当为阴山或靠近山林的田地,当田块向阳日照时间长时,侧需要搭建遮阴棚或是遮阳网,从而降低阳光照射时间和光照强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态(生姜)大田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所述深翻深度应当为40CM,且起垄厢沟深为40CM,种植沟开沟深度应当控制在30CM,在施肥时,若土地肥力较好则施入微生态有机肥1500Kg/亩,复合肥40Kg/亩,若土地肥力差则施入微生态有机肥2000Kg/亩以上,复合肥60Kg/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态(生姜)大田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在化学防治中采用毒死蜱和阿维菌素,按说药品明书配比使用即可,在生物防治中,采用微生物技术培养的枯草芽孢杆菌和淡紫紫泡菌按5Kg/亩施入,其中化学防治农残较高,一般不推荐使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态(生姜)大田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中,种植时按30*30*40CM的距离栽种,种植要求横竖成直线,方便机械化培土和除草,生根剂补浇比例应当为按每15Kg/一瓶(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态(生姜)大田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六)中,栽种一周内进行追肥时,水溶肥或尿素的比例为15-20Kg/亩,微生态菌肥为10Kg/亩,一月龄时,培土的厚度为20CM以上,将高钾低氮低磷按8Kg/亩(氮12磷6钾40)冲施或浇灌,以后每15天一次,连续三次以上,同时叶面施肥含锌硼的生物酶,有利于防止植株早衰,促进块茎膨大,叶面肥成分主要为磷酸二氢钾、硫酸镁和三十脘醇,若叶面浓绿,叶片大而厚实,不需要追肥。如若叶色枯黄,叶片细小而薄,茎细,则需要追施速效化肥,如若叶片发现有肥害导致叶片枯黄,则需要及时用芸苔素内脂和多效生物酶进行缓解与补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态(生姜)大田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七)中,遇到真菌性伤害时,若病害为低等真菌引起,此时防治选用烯酰吗啉、霜脲锰锌和嘧菌酯,若病害来自于根腐病,则防治选用中生菌素、多菌灵、五氯硝基苯、铜制剂和乙蒜素,若病害来自于叶斑病,防治应选用多·硫悬剂、三唑酮·多菌灵、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戊唑醇、乙酸铜和盐酸吗啉胍,遇到细菌性病害时,此时可以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如连霉素、中生霉素、新植霉素、水合霉素和春雷霉素等,或者使用铜制剂,如氧氯化铜、氢氧化铜和氯乳铜等,遇到病毒性病害时,此时可以使用啶虫眯、吡虫啉加吗啉胍·铜、菌毒清和病毒宁进行防治。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彭崇敏,未经彭崇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30290.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