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能附框通风换气结构及其安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17036.7 | 申请日: | 202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038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3 |
发明(设计)人: | 陈世伟;李威;孔晓龙;张驰;李志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一冶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7/04 | 分类号: | F24F7/04;F24F7/003;F24F8/10;F24F13/08;F24F13/28;E04G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和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4 | 代理人: | 魏骞 |
地址: | 30030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 通风 换气 结构 及其 安装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节能附框通风换气结构及其安装方法,包括节能附框,节能附框通过膨胀螺栓固定连接于墙体上。节能附框包括底部型材和顶部型材,顶部型材的上端面连接主框,底部型材和顶部型材之间嵌设有多个通风结构体。底部型材的上端面固定设置有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分别位于通风结构体的两侧。通风结构体包括内侧通风件和外侧通风件,内侧通风件和外侧通风件为非封闭式型材结构,内侧通风件的内腔和外侧通风件的内腔相互连通以构成通风换气通道。本发明可在不影响门窗整体结构的情况下实现通风换气,可提高节能附框的结构强度和整体支承能力,保证主框的安装强度,同时具有良好的防虫防雨雪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能附框通风换气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附框是安装门窗前固定到洞口中的一种结构框,一般是金属的,通常用镀锌方管制作,一般这种附框被称作钢副框。钢副框使用20*40的镀锌钢管制作,有的是现场焊接的,有的是通过专用的塑料连接件连接起来的。而节能附框就是附框使用的材料不会造成热桥,通常是非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导热差,可以实现较好的节能效果。一般是将附框安装固定到预留窗洞口的墙体内,再在附框上安装门窗主框。
现有公知的室内通风换气方式有:开窗或开门换气,开墙安装换气扇或安装空调等。但是现有室内通风换气方式存在以下问题:开窗或开门换气会导致灰尘和砂粒随风进入室内,无法阻挡雨雪和昆虫的侵入。
针对上述问题,专利公告号为CN104653072B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附设在门窗附框结构中的风道结构,节能附框型材由室外侧型材和室内侧型材通过中间的隔热块相接而成;室内侧型材上设置有内侧凹缺口,内侧凹缺口的内侧壁上贴壁附设有出风口型材;出风口型材是一种非全封闭式型材结构,其横截面由直线型材和带有弧度的弧形型材共同组成所述的内腔,其中带有弧度的弧形型材侧面紧贴内侧型材的内侧壁,其面向室内侧位置处为7字型封边,该7字型封边的端面与另一相对侧的直线型材端面在朝室内侧处形成有缝隙,该缝隙构成连通内腔、即通风流道的空气出风口。
该技术方案能在不影响门窗整体结构的情况下实现通风换气,但是由于出风口型材自身的结构特点(由直线型材和带有弧度的弧形型材组成),导致其结构强度较低,使用时间长了之后,易发生老化变形,导致主框与节能附框之间的连接强度降低;且其背向墙体主体的一侧为弧形型材,不便于主框安装,主框与节能附框之间存在的缝隙容易因封堵不严实而造成外窗漏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节能附框通风换气结构及其安装方法,可在不影响门窗整体结构的情况下实现通风换气,可提高节能附框的结构强度和整体支承能力,保证主框的安装强度,同时具有良好的防虫防雨雪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节能附框通风换气结构,包括节能附框,所述节能附框通过膨胀螺栓固定连接于墙体上,所述节能附框包括底部型材和顶部型材,所述顶部型材的上端面连接主框,所述底部型材和顶部型材之间嵌设有多个通风结构体,所述通风结构体沿底部型材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分布;
所述底部型材的上端面固定设置有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分别位于通风结构体的两侧且两者与通风结构体固定连接;
所述通风结构体包括相对设置的内侧通风件和外侧通风件,所述内侧通风件和外侧通风件为非封闭式型材结构,所述内侧通风件的内腔和外侧通风件的内腔相互连通,共同构成通风换气通道。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侧通风件的横截面是由内侧开口的第一凹型框和第一通风导流条组成的内腔,所述外侧通风件的横截面是由外侧开口的第二凹型框和第二通风导流条组成的内腔,所述第一通风导流条倾斜向上设置且其端部与第一凹型框的底端首尾相接,所述第二通风导流条倾斜向下设置且其端部与第二凹型框的顶端首尾相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一冶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天津一冶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1703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