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面自动收油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12094.0 | 申请日: | 202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999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6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能;虢清伟;陈思莉;黄大伟;张政科;邴永鑫;王骥;常莎 | 申请(专利权)人: |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B35/32 | 分类号: | B63B35/32;E02B1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黄公安 |
地址: | 510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面 自动 系统 方法 | ||
1.一种水面自动收油系统,包括:
工作站,所述工作站能够放置多个集油桶;
水上机器人,包括:
装载台,所述装载台能够承载一个所述集油桶,所述水上机器人能够带着集油桶在水上移动并能够将收集到的油送入到所述集油桶中;
收油机构,用于收集漂浮在水面上的油污,设置在装载台的前端;
第一对接件,同轴设置在所述装载台上,且第一对接件与收油机构的出油端连通,在所述集油桶的一端开口处设置有第二对接件,所述第一对接件与第二对接件能够可拆卸地对接并在对接后实现集油桶与收油机构的连通;
所述水上机器人还包括有油量监测机构,所述油量监测机构包括:
三通管,其两连通口分别与收油机构的出油口和第一对接件连通;
直角管,其一端口与三通管的另一连通口连通,且直角管的另一端口沿竖直方向延伸并高于装载台上集油桶的顶部;
液位计,同轴设置在直角管的远离三通管的一端处,用于对直角管内的液位进行检测;
第一自动通气阀,沿径向设置在直角管的远离三角管的一端处,用于在油污进入到直角管内时,直角管内的空气能够通过第一自动通气阀跑出,或者在油污液位下降时,外部的空气能够通过第一自动通气阀进入到直角管中;
电磁阀,三通管通过电磁阀与收油机构的出油口连通;
第一对接件包括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装载台上的抵接管,抵接管轴线竖向设置,且抵接管的顶端高于装载台的上表面,且抵接管的底端与所述三通管的一个开口连通,抵接管的靠近顶部的位置处设置有沿径向贯穿的出油口,所述抵接管的靠近底部的位置处设置有沿径向贯穿的进油口,当第一对接件与第二对接件对接时,所述出油口能够插入到集油桶内,所述进油口能够与所述三通管连通;
所述水面自动收油系统还包括有自动换桶机构,自动换桶机构包括有,
龙门架,设置在工作站上;
轨道移动组件,其输出端沿水平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龙门架的顶端;
升降组件,其设置在所述轨道移动组件的输出端上,其输出端可上下移动;
三爪液压夹爪,其设置在所述升降组件的输出端,且其夹持口竖直朝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面自动收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对接件包括:
固定筒,设置在集油桶的底部的上表面,固定筒的轴线与所述集油桶的轴线共线,其两端开口,并且在固定筒的顶端设置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内径小于固定筒的内径;
密封筒,设置在固定筒内且与所述固定筒同轴,且密封筒的顶端抵靠在所述限位环的下表面,密封筒内设置有安置腔,密封筒的内径大于抵接管的外径且小于限位环的内径;
固定销,具有多个,相对于所述密封筒的轴线等角度地设置,所述固定销的下端位于所述安置腔内,上端穿过密封筒的上端,并且多个固定销所围成的圆的直径小于限位环的内径,多个固定销相对所述密封筒能够上下移动;
活动板,与密封筒同轴设置,固定在固定销的顶端,活动板的直径小于限位环的内径且大于密封筒的内径,所述活动板能够选择性地抵靠在所述密封筒的上表面;
第一弹簧,套设在固定销的位于安置腔内的部分上,第一弹簧的下端抵靠在所述固定销的下端,上端抵靠在安置腔的顶壁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一弹簧始终处于被压缩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面自动收油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对接件还包括:
安置筒,设置在三通管的一开口处,所述安置筒的轴线竖向设置,安置筒内自下而上依次形成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安置筒与抵接管同轴设置,且所述抵接管贯穿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并与相对所述安置筒能够上下移动,第一腔体与所述三通管连通;
挡板,设置在抵接管的下端面,所述挡板能够抵靠在所述隔板的下表面,且当挡板抵靠在所述隔板上时,所述进油口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面自动收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件还包括:
抵接圈,所述抵接圈同轴设置在所述抵接管的外圆周面上,所述抵接圈相对所述抵接管在上下方向不能够相对移动,所述抵接圈位于所述安置筒的正上方;
第二弹簧,套设在抵接管上,且第二弹簧的下端抵靠在所安置筒的上表面,上端抵靠在所述抵接圈的下表面,所述第二弹簧始终处于被压缩的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1209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