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度耐磨型捆带及其加工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92910.2 | 申请日: | 2021-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040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2 |
发明(设计)人: | 缪金明;缪科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巨弘捆带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7/06 | 分类号: | C08L77/06;C08L27/18;C08L63/00;C08K9/06;C08K7/28;C08K3/22;C08K7/18;C08K3/04;C08K9/12;C08K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76 | 代理人: | 黄永兰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耐磨 型捆带 及其 加工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强度耐磨型捆带及其加工工艺,具体涉及捆带加工技术领域,包括:中空玻璃微珠、聚四氟乙烯、尼龙66和补强剂。本发明可有效提高捆带的耐低温性能、耐老化性能和耐磨性能;使得捆带可在低温环境下紫外老化处理之后,仍然保持良好的结构强度的耐磨性能;可将改性处理后的球形纳米氧化铝负载到氧化石墨烯表面,再共混到环氧树脂中,可将改性处理后的纳米二氧化钛与丙烯腈进行接枝处理,可有效加强捆带的抗老化性能,同时纳米二氧化钛共混掺杂到尼龙66中,可有效提高捆带的韧性、耐低温和冲击性能,静电纺丝制成纳米纤维结构的补强剂,可有效加强捆带的耐低温性能和耐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捆带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强度耐磨型捆带及其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打包带别名捆扎带,是以聚乙烯、聚丙烯树脂、冷轧带钢、尼龙或聚酯为主要原料,经挤出单向拉伸制得、热处理发蓝制出。捆扎带可用于瓦楞纸箱的封箱捆扎,热轧钢卷捆扎,冷轧钢卷捆扎以及捆扎玻璃、管材、素材、水果等。尼龙打包带,具备高的持续的张力,主要用于重型物品和能经受住高的初始张力的收缩型载荷的捆扎,尼龙打包带的伸长率和回复率比聚酯或聚丙烯打包带都好。
现有的包装捆带,在低温环境下使用时的自身强度和耐磨性能严重降低,很容易发生损伤。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高强度耐磨型捆带及其加工工艺。
一种高强度耐磨型捆带,按照重量百分比计算包括:14.40~15.80%的中空玻璃微珠、19.80~20.60%的聚四氟乙烯、3.60~4.80%的补强剂,其余为尼龙66。
进一步的,所述补强剂按照重量百分比计算包括:7.60~8.20%的纳米二氧化钛、7.50~8.30%的球形纳米氧化铝、9.90~10.50%的氧化石墨烯、11.60~12.20%的丙烯腈、0.80~1.20%的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0.80~1.20%的硅烷偶联剂KH-560,其余为环氧树脂。
进一步的,按照重量百分比计算包括:14.40%的中空玻璃微珠、19.80%的聚四氟乙烯、3.60%的补强剂、62.20%的尼龙66;所述补强剂按照重量百分比计算包括:7.60%的纳米二氧化钛、7.50%的球形纳米氧化铝、9.90%的氧化石墨烯、11.60%的丙烯腈、0.80%的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0.80%的硅烷偶联剂KH-560、61.80%的环氧树脂。
进一步的,按照重量百分比计算包括:15.80%的中空玻璃微珠、20.60%的聚四氟乙烯、4.80%的补强剂、58.80%的尼龙66;所述补强剂按照重量百分比计算包括:8.20%的纳米二氧化钛、8.30%的球形纳米氧化铝、10.50%的氧化石墨烯、12.20%的丙烯腈、1.20%的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1.20%的硅烷偶联剂KH-560、58.40%的环氧树脂。
进一步的,按照重量百分比计算包括:15.10%的中空玻璃微珠、20.20%的聚四氟乙烯、4.20%的补强剂、60.50%的尼龙66;所述补强剂按照重量百分比计算包括:7.90%的纳米二氧化钛、7.90%的球形纳米氧化铝、10.20%的氧化石墨烯、11.90%的丙烯腈、1.00%的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1.00%的硅烷偶联剂KH-560、60.10%的环氧树脂。
一种高强度耐磨型捆带的加工工艺,具体加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称取上述重量份的中空玻璃微珠、聚四氟乙烯、尼龙66和补强剂原料中的纳米二氧化钛、球形纳米氧化铝、氧化石墨烯、丙烯腈、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硅烷偶联剂KH-560与环氧树脂;
步骤二:将步骤一中的纳米二氧化钛、球形纳米氧化铝、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硅烷偶联剂KH-560加入到无水乙醇中,密封超声处理24~30小时,得到改性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巨弘捆带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巨弘捆带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929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房车一体式碳纤维顶盖及其制造工艺
- 下一篇:可回接低压井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