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生态缓冲带及其构建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982344.7 | 申请日: | 2021-08-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025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 发明(设计)人: | 杨枫;许鹏达;邹天森;田亚军;常明;徐亚;郭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02B1/00 | 分类号: | E02B1/00;E02B3/06;C02F9/14;A01G17/00;A01G22/00;A01G9/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栈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0 | 代理人: | 余柯薇 |
| 地址: | 10001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生态 修复 缓冲 及其 构建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缓冲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生态缓冲带及其构建方法;生态缓冲带包括设置在河流沿岸的第一缓冲带,设置在第一缓冲带外围与农田连接的第二缓冲带,夹设在第二缓冲带、第一缓冲带之间的第三修复带;构建方法为确定河流覆盖区域的水系边线以及农田等覆盖区域的边线;检测地表径流水质各项数据,结合当地最大降水量数据,计算确定缓冲带准确的延伸宽度;优化设计第三修复带中植被修复块与微生物修复块的分布位置、占地面积比值;铺设植被修复块与微生物修复块;构建第一坡地、第二坡地、滞留带与消能植草沟;本技术方案使缓冲带的综合性能得到大大提升,具有高效截留功能、优良的综合修复的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缓冲带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生态缓冲带及其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农业面源是水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河湖50%以上的磷氮污染负荷来自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因此,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是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滨岸缓冲带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N、P、有机污染物以及重金属等,是截留农业面源污染物、改善河道水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同时兼具景观美化、物种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在公告号为CN201810609816.2的一种具有复合功效的滨岸生态缓冲带结构专利文件中,其沿农田径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草本渗透区、灌草净化区、乔草净化区、芦草净化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水质净化、景观美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等具有复合高效功能;公告号为CN201610200331.9的一种河岸带减污方法中,该方法通过多年生植被带与渗滤强化带相结合,建立渗滤强化带以及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截污缓冲带,净化水质。
但在实际运行中,尤其是以夏秋多雨之际,贯穿缓冲带的地表径流水流较急,在缓冲带中停留时间较短,依靠绿化植被自然渗透并不实现对地表径流的缓冲吸收作用,仍然导致大量地表径流未经缓冲带充分净化而进入河道,并负载着大量污染物;因此大大消减了缓冲带应当实现的作用;另一个方面是,现有的生态缓冲带没有将地表植物与地下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修复系统合理设计,导致生态修复功能受到限制;因此,建造具有高效截留、雨洪调蓄、地下地上生物综合修复相结合的生态缓冲带,充分提升滨岸生态缓冲带的生态服务功能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高效截留、雨洪调蓄、地下地上生物综合修复相结合的生态缓冲带,有效提升生态缓冲带生态修复的综合性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生态缓冲带,包括设置在河流沿岸10~20m内且沿河流流动方向布置的第一缓冲带,设置在所述第一缓冲带外围与农田连接的第二缓冲带,夹设在所述第二缓冲带、第一缓冲带之间的第三修复带;
所述第一缓冲带包括坡面为30°、水平长度为5~10m的第一坡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坡地上方且坡面为45°、水平长度为3~8m的第二坡地,以及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一坡地、第二坡地连接处的滞留带;
所述第三修复带包括与所述第二缓冲带连通的拦截滞留区,设置在所述拦截滞留区、第二坡地之间的第一修复模块、第二修复模块;
所述第一修复模块、第二修复模块是面积相同的矩形修复块并且交替分布设置;所述第一修复模块、第二修复模块交替连接处垂直插入阻渗层;
所述第一修复块的矩形修复块是表层设有乔木、灌木的植被修复块;
所述第二修复块的矩形修复块为微生物修复块;所述微生物修复块包括设置在地表的拦截渗滤层,铺设在所述拦截渗滤层下层的微生物负载填料,设置在所述微生物负载填料下层的导排层,以及连接相邻导排层的导排管;
所述第二缓冲带包括与所述拦截滞留区连通的地表径流拦截沟,设置在所述地表径流拦截沟与农田之间的消能植草沟;
所述消能植草沟包括宽度为3~5m、表面呈波浪状的种植带,嵌设在种植带表层的固土尼龙网,设置在所述种植带、固土尼龙网上表面的草类植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823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