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生态缓冲带及其构建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982344.7 | 申请日: | 2021-08-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025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 发明(设计)人: | 杨枫;许鹏达;邹天森;田亚军;常明;徐亚;郭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02B1/00 | 分类号: | E02B1/00;E02B3/06;C02F9/14;A01G17/00;A01G22/00;A01G9/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栈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0 | 代理人: | 余柯薇 |
| 地址: | 10001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生态 修复 缓冲 及其 构建 方法 | ||
1.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生态缓冲带,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河流沿岸10~20m内且沿河流流动方向布置的第一缓冲带(1),设置在所述第一缓冲带(1)外围与农田连接的第二缓冲带(2),夹设在所述第二缓冲带(2)、第一缓冲带(1)之间的第三修复带(3);
所述第一缓冲带(1)包括坡面为30°、水平长度为5~10m的第一坡地(10),设置在所述第一坡地(10)上方且坡面为45°、水平长度为3~8m的第二坡地(11),以及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一坡地(10)、第二坡地(11)连接处的滞留带(12);
所述第三修复带(3)包括与所述第二缓冲带(2)连通的拦截滞留区(30),设置在所述拦截滞留区(30)、第二坡地(11)之间的第一修复模块(31)、第二修复模块(32);
所述第一修复模块(31)、第二修复模块(32)是面积相同的矩形修复块并且交替分布设置;所述第一修复模块(31)、第二修复模块(32)交替连接处垂直插入阻渗层(33);
所述第一修复模块(31)的矩形修复块是表层设有乔木、灌木的植被修复块;
所述第二修复模块(32)的矩形修复块为微生物修复块;所述微生物修复块包括设置在地表的拦截渗滤层(320),铺设在所述拦截渗滤层(320)下层的微生物负载填料(321),设置在所述微生物负载填料(321)下层的导排层(322),以及连接相邻导排层(322)的导排管(323);
所述第二缓冲带(2)包括与所述拦截滞留区(30)连通的地表径流拦截沟(20),设置在所述地表径流拦截沟(20)与农田之间的消能植草沟(21);
所述消能植草沟(21)包括宽度为3~5m、表面呈波浪状的种植带(210),嵌设在种植带(210)表层的固土尼龙网(211),设置在所述种植带(210)、固土尼龙网(211)上表面的草类植被(2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生态缓冲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坡地(10)上种植有湿地植物;所述湿地植物包括芦苇、香蒲、美人蕉;
所述第二坡地(11)由边长为50~80cm的矩形方块(110)组成;所述矩形方块(110)内依次交替设有沿阶草、狗牙根、以及马尼拉;
所述滞留带(12)由矩形渗滤区(120)与矩形种植区(121)交替组成;所述矩形渗滤区(120)自上到下依次包括粒径为8~15cm的第一层砾石、粒径为3~8cm的第二层砾石、粒径为0.5~2cm的第三层砾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生态缓冲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截渗滤层(320)上层铺设有高度为5~10cm的格栅(324),所述格栅(324)上表面设置有黑麦草、狗牙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生态缓冲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修复块上还包括通风装置(34);
所述通风装置(34)包括垂直设置且贯穿拦截渗滤层(320)与微生物负载填料(321)连接的通风管(340),水平设置在所述通风管(340)下端且环绕在微生物负载填料(321)四周的换气环(341),设置在所述通风管(340)上端的进气换气口(342);以及设置在所述通风管(340)与进气换气口(342)连接处的换气扇(34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生态缓冲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负载填料(321)包括设置在上层且与换气环(341)在同一深度的MBBR生物填料,设置在所述MBBR生物填料下层的辫式填料,设置在所述MBBR生物填料上的好氧微生物菌剂,设置在所述辫式填料上的厌氧微生物菌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生态缓冲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修复模块(31)、第二修复模块(32)的矩形修复块纵向深度为0.8~1.5m;矩形修复块水平面为正方形,且边长为1.2m~1.8m;
第一修复模块(31)总占地面积与第二修复模块(32)总占地面积的比例为1~5: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8234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