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井场含油污泥微生物深度处理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0975591.4 申请日: 2021-08-24
公开(公告)号: CN113501643B 公开(公告)日: 2022-09-23
发明(设计)人: 王光义;张道法;张进科;李博良;翟文;艾翔;张继文;赵鹏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五采油厂;西安清科智联环境实验室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02F11/02 分类号: C02F11/02;C12N1/20;C12N1/18;C02F103/10;C12R1/865;C12R1/11;C12R1/15
代理公司: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3 代理人: 崔瑞迎
地址: 710200 陕西省*** 国省代码: 陕西;6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井场 含油 污泥 微生物 深度 处理 方法
【说明书】:

发明属于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井场含油污泥微生物深度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备酵母菌菌液、芽孢杆菌菌液、石油降解菌菌液,上述各菌液混合后的得到混合菌液;将井场含油污泥转运至存放池中,然后向存放池中放入微生物输入架;将混合菌液加入到微生物输入架中,则菌液流至各个所述通道管中,静置20‑40min后,通过注入高压气体,使高压气体将可降解负载膜冲破,并使所述通道管内的物料混到含油污泥中;自然发酵,直至有机物含量达到排放要求,完成污泥处理。本发明设置了存放池、微生物输入架和微生物菌液,既减小了污泥处理过程中的搅拌难度,又开发了新的降解石油烃的污泥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井场含油污泥微生物深度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油田现场施工和日常生产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形成井场含油污泥,其中含有大量石油烃和化学剂残留等有机质,影响油田矿区生态环境,因此,必须对井场含油污泥中的石油烃和化学剂残留进行深度处理以保护矿区生态环境。

现有技术中,含油污泥的处理方法主要有:

(1)分离法,该方法是通过对污泥进行一些列步骤的处理,将油、水以及土壤颗粒等分离,除去油的土壤再进行填埋或者制备建材等方式处理。比如杨志刚等人(杨志刚,刘立,魏彦林.延长油田含油污泥处理现场试验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3,42(006):654-657.)关于延长油田含有污泥的处理,其通过热洗装置将污泥进行稀释,再通过三相分离器进行油、泥、水的三相分离,分离出的油进入储油罐内被回收,分离出的水进入水处理装置后被循环利用至热洗步骤,分离出的泥进入压滤装置压缩,用于填埋或者制作建筑矿料。杨志刚等人设计的方法和配套装置,不仅将含油污泥中的油分离出来,还将油、水、泥三相分别回收利用,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达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

(2)化学法,该方法是利用有些化学试剂对含有污泥进行处理,以期降解其中的有机物,比如魏彦林等人(魏彦林,杨志刚,吕雷,等.基于生物酶复配剂的含油污泥处理室内实验[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5(07):17-19.)的实验,其利用包含生物酶、表面活性剂、四氯化碳、石油醚的生物酶复配乳化剂对含有污泥进行处理实验,其以蛋白质为非活性催化剂,加快反应速度,提高了污泥处理速率和油的回收率。

(3)微生物法,上述(1)-(2)两种方法适用于污泥中油含量较高的情况,为了避免石油的浪费,对其进行了回收处理,但是石油开采过程中会有一些含油量较低的污泥出现,如果采用复杂的油、泥、水分离回收技术,消耗了大量的设备资源,但是分离出来的油量却很低,因此,对于含油量较低的污泥通常采用微生物降解的处理方法。选择具有降解有机物功能的微生物,将其培养液加入到污泥中,经过长时间的处理后,降低了污泥中有机物的含量,处理后的泥经过暴晒等方式灭菌,则处理后的泥可作为增加土壤肥力的基质使用。

无论是哪种处理方式,都是以降低泥中油的含量为标准,但是分离法处理步骤太多,处理成本高;化学法消耗了大量的化合物,虽然降低了污泥中有机物的含量,但是可能造成其他化合物的污染。微生物法操作比较简单,且不易造成新的污染,所以成为较佳的污泥处理方式,但是许多微生物功能是会退化的,当其使用次数较多,则会出现有机物降解能力下降的情况,因此,需要不断的开发新的微生物处理污泥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井场含油污泥微生物深度处理方法,是一种新的微生物深度处理含有污泥技术。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井场含油污泥微生物深度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备酵母菌菌液、芽孢杆菌菌液、石油降解菌菌液,上述各菌液混合后的得到混合菌液,备用;

在井场内做好防渗防泄漏的存放池,将井场含油污泥转运至存放池中,然后向存放池中放入微生物输入架;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五采油厂;西安清科智联环境实验室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五采油厂;西安清科智联环境实验室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7559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