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模组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72864.X | 申请日: | 2021-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456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发明(设计)人: | 易小刚;李蒙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68;H01M10/6556;H01M50/244;H01M50/249;H01M10/6557;B60L58/26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项辰 |
地址: | 102206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模组 车辆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和车辆。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多个电芯;多个边框,每个所述边框设置在两个所述电芯之间;冷却管,所述冷却管的长度方向沿所述多个边框的排布方向设置,所述冷却管与每个所述边框的相对两侧连接,所述冷却管的两端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外部;其中,所述冷却管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第一开口,每个所述边框的相对两侧设有至少一对第二开口,每个所述第一开口与一个所述第二开口连通。本发明提供的电池模组,通过在相邻电芯之间设置边框,边框的外侧连接冷却管,可将冷却液流入两块电芯之间,冷却液与电芯侧面接触,增大了散热面积,从而增强了电芯的散热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芯组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能源装置由电芯组装成模组,现有的电池模组依靠冷却板进行冷却,冷却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及车辆,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模组冷却效果差的缺陷。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多个电芯;多个边框,每个所述边框设置在两个所述电芯之间;冷却管,所述冷却管的长度方向沿所述多个边框的排布方向设置,所述冷却管与每个所述边框的相对两侧连接,所述冷却管的两端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外部;其中,所述冷却管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第一开口,每个所述边框的相对两侧设有至少一对第二开口,每个所述第一开口与一个所述第二开口连通。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所述边框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有多个所述冷却管。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当多个所述电芯排列成两排时,两排所述边框的相邻两个侧面共同连接所述冷却管,每个所述冷却管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开口,每个所述第一开口与相对的所述边框的第二开口连通。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一对第一紧固组件,一对所述第一紧固组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紧固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端板连接;一对第二紧固组件,一对所述第二紧固组件对称设置,所述第二紧固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板连接,所述第二紧固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紧固组件的第二端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所述第一紧固组件包括:第一紧固板,所述第一紧固板与所述第一端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紧固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端板连接,所述冷却管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紧固板的外部;第二紧固板,所述第二紧固板与所述第一紧固板垂直设置,所述第二紧固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紧固板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紧固组件包括:第三紧固板,所述第三紧固板与所述第二端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三紧固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板连接,所述冷却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三紧固板的外部;第四紧固板,所述第四紧固板与所述第三紧固板垂直设置,所述第四紧固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紧固板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紧固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紧固板的第二端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所述第四紧固板的第二端沿所述第四紧固板的长度方向设有凹槽,所述第二紧固板的第二端插设在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二紧固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紧固板通过连接件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还包括电极,所述电极的第一端与邻近所述第一端板或所述第二端板的电芯连接,所述电极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端板或所述第二端板的外部。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还包括封装结构,所述封装结构封装在所述电芯、所述边框、所述冷却管以及所述电极的外部,以将所述电芯、所述边框、所述冷却管和所述电极封装成一个整体,其中,所述封装结构位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第一端板、所述第二端板、所述第一紧固板、所述第二紧固板、所述第三紧固板以及所述第四紧固板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所述封装结构裸露在所述壳体外的任一表面设有多个排气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池模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7286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