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气象数据演算整车热负荷的氢能汽车空调控制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969999.0 | 申请日: | 2021-08-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878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 发明(设计)人: | 林锦浩;郝义国;张江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 |
| 代理公司: | 武汉知产时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38 | 代理人: | 万文广 |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气象 数据 演算 整车 负荷 汽车空调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基于气象数据演算整车热负荷的氢能汽车空调控制方法,涉及氢能汽车技术领域;基于气象数据演算整车热负荷的氢能汽车空调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获取当前时间点数的气象参数;所述气象参数包括当地气温、晴雨情况和空气污染指数;S2、根据当前时间点数的所述晴雨情况、所述空气污染指数和阳光强度模型计算当前时间点数的阳光强度;S3、根据所述当地气温、车内目标温度、所述阳光强度和空调负荷计算理论计算所述氢能汽车的整车热负荷;S4、根据所述整车热负荷,控制空调提供对应的制冷量;本发明在提高所述氢能汽车空调舒适性和节能性的同时,降低空调控制的硬件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氢能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气象数据演算整车热负荷的氢能汽车空调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整车空调实现智能制冷控制,一般需要明确整车的热负荷,而整车热负荷主要影响因素为阳光辐射强度和车内外的温差,常规办法是增加阳光传感器和车内外温度传感器,通过传感器采集数据计算出整车热负荷,从而控制空调系统提供对应的制冷量来整车降温需求。制冷量与实时热负荷的合理匹配,可以提高空调的舒适性并且降低能耗,达到高效节能的目的。但产品初期硬件成本投入较大,且开发试验标定费用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出基于气象数据演算整车热负荷的氢能汽车空调控制方法,在保证氢能汽车空调舒适性和节能性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本发明提供基于气象数据演算整车热负荷的氢能汽车空调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获取当前时间点数的气象参数;所述气象参数包括当地气温、晴雨情况和空气污染指数;
S2、根据当前时间点数的所述晴雨情况、所述空气污染指数和阳光强度模型计算当前时间点数的阳光强度;
S3、根据所述当地气温、车内目标温度、所述阳光强度和空调负荷计算理论计算所述氢能汽车的整车热负荷;
S4、根据所述整车热负荷,控制空调提供对应的制冷量。
进一步地,所述阳光强度模型如下:
其中,I为阳光强度,单位为W/m2,T为时间点数;P为空气污染指数,其取值范围为0-600;X为云层覆盖率影响因子;a的取值范围为-0.001059~-0.000074。
进一步地,所述晴雨情况包括晴天、多云和阴雨;其中,
当所述晴雨情况为晴天时,所述云层覆盖率影响因子X=1;
当所述晴雨情况为多云时,所述云层覆盖率影响因子X=0.7;
当所述晴雨情况为阴雨时,所述云层覆盖率影响因子X=0.4。
进一步地,所述车内目标温度的取值范围为21-24℃。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气象数据演算整车热负荷的氢能汽车空调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获取当前时间点数的气象参数;所述气象参数包括当地气温、晴雨情况和空气污染指数;S2、根据当前时间点数的所述晴雨情况、所述空气污染指数和阳光强度模型计算当前时间点数的阳光强度;S3、根据所述当地气温、车内目标温度、所述阳光强度和空调负荷计算理论计算所述氢能汽车的整车热负荷;S4、根据所述整车热负荷,控制空调提供对应的制冷量;通过获取所述气象参数,并根据所述气象参数计算当地当前时间点数的阳光强度后,根据所述当地气温、车内目标温度、所述阳光强度和空调负荷计算理论可以计算得到所述氢能汽车的整车热负荷,然后根据所述整车热负荷控制空调提供对应的制冷量,实现对所述氢能汽车空调的智能控制,在提高所述氢能汽车空调舒适性和节能性的同时,无需增加温度传感器等空调控制的硬件成本。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未经武汉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699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