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弯管无损伤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21304.1 | 申请日: | 2021-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286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4 |
发明(设计)人: | 杨庆元;钱乾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凡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7/16 | 分类号: | B21D7/16;B21D37/16;B29C35/16;B29C53/08;B29C53/84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博行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7 | 代理人: | 张燕平 |
地址: | 2141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弯管 损伤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弯管无损伤工艺,包括步骤:设备安装:支撑架、混合机、炼胶机、熔炼炉、烘干机、水槽、制管机和入料漏斗等;坯料准备:塑料弯管坯料制作:通过混合机将PVC粉末与水进行混合,同时加入增塑剂、稳定剂和色素进行混合,再通过炼胶机生产出塑料弯管所需的坯料,金属弯管坯料制作:通过熔炼炉将生产金属弯管的金属材料熔化,使金属材料呈液态状,本明通过弯管坯料自身的重量,使得坯料成型后,从制管机流出时自动弯曲,实现弯管的塑形,在弯管未冷却前将其弯曲塑形,通过调节制管机的管口的倾斜角度,能够控制弯管的弯曲角度,与现有的生产方式相比,能够避免加工时的材料浪费,也可防止管道在弯曲发生磨损,提升了弯管的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道的生产方法,涉及弯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弯管无损伤工艺。
背景技术
管道是用管子、管子联接件和阀门等联接成的用于输送气体、液体或带固体颗粒的流体的装置,通常,流体经鼓风机、压缩机、泵和锅炉等增压后,从管道的高压处流向低压处,也可利用流体自身的压力或重力输送。管道的用途很广泛,主要用在给水、排水、供热、供煤气、长距离输送石油和天然气、农业灌溉、水力工程和各种工业装置中,弯管是众多管道中的一种,弯管是采用成套弯曲设备进行弯曲的,分为冷煨与热推两种工艺。无论是哪一种机器设备及管道,大部分都用到弯管,主要用以输油、输气、输液,工程桥梁建设等。
现在有弯管生产方式是通过弯管机对直管道进行加工,从而得到弯管,这种生产方式在生产时容易使得管道受到磨损,管道的弯曲处变薄,影响弯管的质量,且在加工管道时容易造成材料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弯管无损伤工艺,其目的是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及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弯管无损伤工艺,包括步骤:
S1、设备安装:支撑架、混合机、炼胶机、熔炼炉、烘干机、水槽、制管机和入料漏斗等;
S2、坯料准备:(1)塑料弯管坯料制作:通过混合机将PVC粉末与水进行混合,同时加入增塑剂、稳定剂和色素进行混合,再通过炼胶机生产出塑料弯管所需的坯料;(2)金属弯管坯料制作:通过熔炼炉将生产金属弯管的金属材料熔化,使金属材料呈液态状
S3、设备清洗:对制管机的坯料槽、管口等处进行清洗,并通过烘干机将其烘干,保证制管机的坯料槽和管口没有杂质和残留的水渍;
S4、弯管成型:将生产完成的坯料通过入料漏斗注入到制管机的坯料槽中,通过增压设备对制管机的坯料槽进行增压,从而使得坯料从制管机的管口流出,利用坯料自身的重量,使得坯料在制管机管口流出时会自动弯曲,从而使得弯管成型,通过调节制管机的管口的倾斜角度,能够控制弯管的弯曲角度,坯料槽内的温度为50-60℃,管口倾斜角度范围为0-75度;
S5、清洗冷却:水槽安装在制管机管口的下方,向水槽中注入冷水,在弯管从管口流出时将成型的弯管切断,使得成型后的弯管流入水槽,利用水槽中冷水对成型的弯管进行冷却,同时对弯管进行清洗,完成弯管的生产;
S6、弯管烘干:利用烘干机对弯管进行烘干,防止在潮湿的环境下发生氧化反应;
S7、成品弯管检测:对弯管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包括:弯管的外侧尺寸和内侧尺寸、弯管管壁的厚度、网管的表面光滑程度以及弯管的弯曲角度。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S1的选用制管机管口的外径尺寸为10-12cm,内径尺寸为6-8cm,所选用的支架与制管机之间通过螺纹轴连接。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S2的塑料坯料成份为:100重量份PVC粉末、5-10重量份的增塑剂、5-10重量份的稳定剂和2-4重量份的色素,混合的时间为30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凡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凡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213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