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城轨司机疲劳检测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911332.5 | 申请日: | 2021-08-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432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 发明(设计)人: | 江跃龙;秦晋禹;刘邦;徐恒基;黄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机械学校) |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B60W40/08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谢倾佳;黄华莲 |
| 地址: | 51043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司机 疲劳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疲劳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城轨司机疲劳检测方法,包括步骤如下:城轨运行,检测平台上的各个模块开启;采集模块采集司机的人脸信息,并转化为电信号发送至控制器中,控制器根据电信号生成人脸图像并提取人脸特征点;控制器根据人脸特征点中的人眼特征点计算司机的闭眼时间,计时器计算处于闭眼状态的时间;若处于闭眼状态的时间大于5s,司机处于疲劳状态;若处于闭眼状态的时间小于5s,司机处于清醒状态;当司机处于疲劳状态时,提醒模块对司机进行提醒,同时,控制器再次计算司机的闭眼时间,直至司机处于清醒状态时,提醒模块停止工作。本发明具有能及时提醒司机调节自身状态,城轨行驶的安全系数高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疲劳检测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城轨司机疲劳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根据道路交通行业调查数据统计显示,重特大交通事故中,因疲劳驾驶造成的事故所占比例达到40%以上,是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的三大原因之一,在引发交通事故死亡事件中所占比例高达21%,为了能检测到城轨司机在驾驶过程中打瞌睡,现在通常通过定时踩脚踏的方式来检测,但这种方式容易形成惯性动作,当司机刚闭眼打瞌睡时,还是会有踩脚踏的惯性动作,使得系统无法判断出司机处于疲劳状态,司机不能及时调节自身状态,无法保证城轨行驶的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及时提醒司机调节自身状态,且城轨行驶的安全系数高的城轨司机疲劳检测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城轨司机疲劳检测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S1:城轨运行,检测平台上的各个模块开启;
S2:采集模块采集司机的人脸信息,并转化为电信号发送至控制器中,控制器根据电信号生成人脸图像,并提取人脸特征点;
S3:控制器根据人脸特征点中的人眼特征点计算司机的闭眼时间,人眼特征点包括依次连接的A1点、A2点、A3点、A4点、A5点和A6点,A1点和A4点分别位于眼头和眼尾,A2点和A3点位于上眼睑,A5点和A6点位于下眼睑,取A1点和A6点连线的中点或A4点和A5点连线的中点为a点,取A3点和A4点连线的中点或A1点和A2点连线的中点为b点,a点和b点的连线为ab线,当ab线与水平线的斜率为零时,司机的眼睛处于闭眼状态,计时器计算处于闭眼状态的时间;
若处于闭眼状态的时间大于5s,则司机处于疲劳状态;
若处于闭眼状态的时间小于5s,则司机处于清醒状态;
当司机处于疲劳状态时,提醒模块对司机进行提醒,同时,控制器再次计算司机的闭眼时间,直至司机处于清醒状态时,提醒模块停止工作。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在步骤S1中,当城轨暂停时,检测平台上的各个模块休眠。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还包括步骤S4,具体如下:
眨眼检测模块计算司机在一个小时内的眨眼次数,并转化为电信号发送至控制器中,控制器计算出司机在一个小时内的眨眼频率,其中,眨眼检测模块设置在摄像头上;
若眨眼频率大于10次/min,则司机处于疲劳状态;
若眨眼频率小于10次/min,则司机处于清醒状态;
司机处于疲劳状态时,提醒模块对司机进行提醒,同时,控制器再次计算司机在一个小时内的眨眼频率,直至司机处于清醒状态时,提醒模块停止工作。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还包括步骤S5:打哈欠检测模块和控制器根据人脸特征点中的嘴巴特征点检测和计算出司机在一个小时内的打哈欠频率;
若打哈欠频率大于4次/min,则司机处于疲劳状态;
若打哈欠频率小于4次/min,则司机处于清醒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机械学校),未经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机械学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113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