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模温注塑成型设备及其成型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97387.5 | 申请日: | 2021-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277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丁元新;朱锐;叶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星诺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33 | 分类号: | B29C45/33;B29C45/40;B29C45/73;B29C45/78 |
代理公司: | 苏州新知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414 | 代理人: | 马素琴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科***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模温 注塑 成型 设备 及其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模温注塑成型设备,包括一动模组件,其包括动模板、承载台和若干个动模,承载台连接在动模板上,动模均匀分布在承载台上,承载台的中间设有与各动模连通的第一换热转件;一定模组件,其包括定模板和设置在定模板上对应上述动模的定模,定模板的中间设有与第一换热转件相对应连通的第二换热转件;四个输出不同冷却液温度的模温机,每个模温机均与第二换热转件及定模连通;可以利用上述的多套模具,也可以用一套模具(多套模具型芯),在注塑机台上不断的旋转,再配合对应位置的冷却液温度设置,可以解决现有变模温设备价格昂贵,投入成本较大问题;批量生产效率低的问题;结晶度不高、产品内应力和后续产品重结晶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注塑成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变模温注塑成型设备及其成型工艺。
背景技术
为了降低较厚产品的成型周期,用变模温的工艺方法替代传统工艺是大势所趋。但是对于壁厚较厚的产品,采用在一套模具上实现变模温方案会给公司和产品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缺陷,具体如下:
(1)现有的变模温设备价格昂贵,投入成本较大;
(2)产品整体周期较长,生产的产品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批量生产要求;
(3)在高模温情况下,直接通入相差较大的低温冷却液进行冷却,致使产品熔体的过冷程度大,使产品表面层来不及结晶而成为非晶结构,最终影响产品使用的机械性能;
(4)由于厚产品的表层冷却速度快,内部相对冷却稍慢,故仍可形成微晶结构,这会使得产品内外结晶程度不均匀,产品会产生内应力;同时,产品中的微晶和非晶结构不稳定,成型后的继续结晶会改变产品的形状尺寸和力学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之不足,提供一种变模温注塑成型设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变模温注塑成型设备,包括:
一动模组件,其包括动模板、承载台和若干个动模,所述承载台转动连接在动模板上,所述动模均匀分布在承载台上,承载台的中间设有与各动模连通的第一换热转件;
一定模组件,其包括定模板和设置在定模板上对应上述动模的定模,所述定模板的中间设有与第一换热转件相对应连通的第二换热转件;
四个输出不同冷却液温度的模温机,每个模温机均与第二换热转件及定模连通。
通过第一换热转件和第二换热转件的旋转,使得任一动模和对应的定模接入不同的冷却液温度,以实现平缓变温。
进一步地限定,所述第一换热转件呈圆盘状,其端面中间设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朝向定模组件上设有连接管,第一换热转件圆周面上分布有与每个动模连通的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与相应的连接管连通。
更进一步地限定,所述第二换热转件也呈圆盘状,其端面中间转动连接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朝向动模板的一端设置有与连接管对应连接的连接套,所述定模板对应连接座的位置安装有驱动连接座转动的电机。
通过电机驱动连接座转动,从而使得转动件转动,以实现任一动模和对应的定模接入不同的冷却液温度。
进一步地限定,所述模温机上设有连通第二换热转件上的第一管路和连通定模的第二管路。
如此设置,冷却液通过第二管路进入定模,同时通过第一管路经连接管进入相应的动模,保证冷却液对动、定模的冷却效果。
进一步地限定,四个模温机分别输出第一高温度冷却液、中等温度冷却液、低温度冷却液和第二高温度冷却液。
如此设置,冷却液的温度是从高到低逐渐降低,故产品表层的冷却速度也会是一个逐渐降低的过程,这会给予产品表层最长的结晶时间,让其在较高温度下充分结晶。
进一步地限定,所述动模板的四个角上设有定位导柱,所述定模板的四个角上设有套设在定位导柱上的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星诺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星诺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9738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平台化的发舱后纵梁结构
- 下一篇:一种锅炉烟气多点引流混合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