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应力编织纤维增强型混凝土的制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96620.8 | 申请日: | 2021-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269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沈杨鹏;张大鹏;欧阳枧;管金亮;许延亮;谢乐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新疆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6 | 分类号: | C04B28/06 |
代理公司: | 深圳灼华创睿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24 | 代理人: | 张良子 |
地址: | 830002 新疆维吾尔***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应力 编织 纤维 增强 混凝土 制法 | ||
1.一种预应力编织纤维增强型混凝土的制法,其特征在于,该制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预制三维织物:采用碳纤维和抗碱玻璃纤维的缝编织物,缝编织物中的无捻粗纱沿荷载方向或者斜交方向平直定位,并以第三轴向的有机纱线进行编制;
步骤二、配置混凝土组分:
40~70份水泥;
10~20份耐碱玻璃纤维短切纱;
10~25份石英砂;
5~15份硅烷基憎水剂;
3~8份丙烯基醚共聚物;
1~2份步骤一中预制的三维织物;
步骤三、将石英砂、水泥、硅烷基憎水剂、丙烯基醚共聚物搅拌成水泥砂浆,再加入耐碱玻璃纤维短切纱,混合均匀;
步骤四、安装好底膜,涂刷脱模剂,对三维织物施加预应力,采用先张法工艺,对每根碳纤维施加2~5KN预应力,并将步骤三中所得混合物浇筑在三维织物上进行成型;
步骤五、成型养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预应力编织纤维增强型混凝土的制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步骤一中预制三维织物:其经纬向均为无捻粗纱,一束粗纱由数千根纤维单丝组成;而其中碳纤维为东里碳丝纤维,抗碱玻璃纤维采用无碱玻璃纤维;厚度5mm,面密度1110g/m²,经向剪切强度为1.4MPa,纬向剪切强度为2.2MPa。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预应力编织纤维增强型混凝土的制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步骤二中,水泥优选为低碱度硫铝酸盐水泥(H-SAC),低碱度硫铝酸盐水泥(H-SAC),硫铝酸盐水泥熟料利用三氧化铝含量为55%~65%的矾土原料、石灰石、石膏在较低的煅烧温度下制成熟料,其主要矿物成分为无水硫铝酸钙与硅酸二钙,是一种低碱性、高强、低自由膨胀率和干缩率的水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预应力编织纤维增强型混凝土的制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步骤二中,耐碱玻璃纤维短切纱成分是:氧化锌纤维30%,二氧化硅纤维 40%,氧化钙20%、纺丝助剂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预应力编织纤维增强型混凝土的制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步骤二中的石英砂优选地级配为:1.18mm~0.6mm:14.8%~17.3%;0.6mm~0.3mm:31.5%~35.7%;0.3mm~0.15mm:21.6%~26.4%;0.15mm~0.075mm:8.9%~14.6%;0.075mm~0mm:6.7%-9.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预应力编织纤维增强型混凝土的制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步骤二中,硅烷基憎水剂(SHP50)包含硅烷偶联剂1份~3份;小分子长链甲氧基硅烷5份~15份;司盘60,0.5份~1.5份;水 60份~78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预应力编织纤维增强型混凝土的制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步骤二中,丙烯基醚共聚物含有不饱和双键的丙烯基聚氧乙烯醚30份~35份、甲基丙烯基聚氧乙烯醚35份~40份和乙烯基乙二醇醚与环氧化合物10份~25份、水80份~150份,由上述成分共聚反应而得,所述丙烯基醚共聚物是醚类聚羧酸系聚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预应力编织纤维增强型混凝土的制法,其特征在于,丙烯基醚共聚物理性能为:熔点- 4℃,沸点248℃,折射率:1.533-1.535,闪点117℃,密度1.036g/mL(2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预应力编织纤维增强型混凝土的制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四中,当制备1200mm*1200mm*10mm的薄板时,预应力张拉共设置40台千斤顶,每边各10台千斤顶,浇筑3mm厚混凝土,并用微型振动器振动,安放织物网,碳纤维粗纱端部夹入夹具,整平织物并拉紧夹具,预应力张拉并持荷2min,设置预拱度2mm,浇筑上层混凝土7mm,整平压实上层混凝土。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预应力编织纤维增强型混凝土的制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五中,该所述养护方法:在静停期间应保持环境温度不低于5℃,灌筑结束4~6h且混凝土终凝后方可升温;升温速度不宜大于10℃/h,每15min测量一次温度,根据温度的变化情况采取增大和减小阀门放汽量来调节升温速度;恒温期间混凝土内部温度不宜超过50℃,最大不得超过55℃;降温速度不宜大于10℃/h;罩内各部位的温度应尽量一致,温差不超过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新疆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建新疆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96620.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