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汽车热成型的超高强铝合金板材及其制备工艺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882025.9 | 申请日: | 2021-08-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471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5 |
| 发明(设计)人: | 冯毅;黄光杰;黄利;宋磊峰;周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3K20/12 | 分类号: | B23K20/12;B23K20/24;B23K20/26;B32B15/01;B32B15/20;B32B7/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新科华领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115 | 代理人: | 王丽 |
| 地址: | 401147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汽车 成型 高强 铝合金 板材 及其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汽车热成型的超高强铝合金板材及其制备工艺,包括上层铝合金板和下层铝合金板,上层铝合金板和下层铝合金板的中间水平线位置上设置有中心衔接条,中心衔接条的两侧呈对称分布设置有配合衔接条,配合衔接条沿上层铝合金板和下层铝合金板的设置长度方向呈均匀分布,上层铝合金板和下层铝合金板中间位置沿中心衔接条和配合衔接条的轮廓线外侧设置有填充料。本发明采用摩擦焊接的方式组合两种特性的铝合金板以形成铝合金板材,结合其中的衔接条结构,提高整体稳定性,也降低了铝合金板材在热成型过程中的厚度损耗的问题,提高硬度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体热塑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成型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汽车热成型的超高强铝合金板材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热成型是一种将具有一定热塑性的材料加工为较为特殊外形的生产工艺方法,传统上主要针对塑料加工的方式,但是也会体现在汽车外壳冲压成型的加工方式中。
目前为了降低汽车废气排放量,其中要求的一点就是汽车的轻量化,因此在汽车外壳上就具有一定的要求,目前所使用的大多为铝合金板材,铝合金板材具有如下的优点:密度小、强度高、导电导热性好、耐蚀性好、易加工等,所以可以取代传统汽车外壳所使用的材料。
在铝合金冲压热成型的过程中,因为铝合金材料具有不同程度的塑性,所以在热成型完成之后,加工后的产品会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回弹形变量,例如产品上的某一位置的弯曲角度会发生改变,就会造成之后的整车装配过程中出现缝隙、无法匹配等影响组装的问题,此外,一整块铝合金板材在完成热成型后,产品的厚度会因为热成型过程中的弯折状况,厚度会发生一定程度上的缩水,就会存在影响硬度的问题,特别是对于车体上非常复杂的结构件,弯折面非常多,因此,为解决此类问题,我们提出基于汽车热成型的超高强铝合金板材及其制备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基于汽车热成型的超高强铝合金板材及其制备工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基于汽车热成型的超高强铝合金板材,包括上层铝合金板和下层铝合金板,所述上层铝合金板和下层铝合金板的中间水平线位置上设置有中心衔接条,所述中心衔接条的两侧呈对称分布设置有配合衔接条,所述配合衔接条沿上层铝合金板和下层铝合金板的设置长度方向呈均匀分布;
所述上层铝合金板和下层铝合金板中间位置沿中心衔接条和配合衔接条的轮廓线外侧设置有填充料,所述填充料为高纯铝金属粉末和混合添加粉末的组合物;
每个所述配合衔接条末端均开设有铆钉位,每个所述铆钉位上均设置有铆钉,每个所述铆钉依次贯穿下层铝合金板、配合衔接条、填充料和上层铝合金板;
所述下层铝合金板、配合衔接条、填充料和上层铝合金板之间相互接触且通过摩擦焊工艺形成超高强铝合金板材。
优选的,所述配合衔接条沿中心衔接条形状的设置方式包含有:X型两向交叉设置、单向位置靠近设置、单向位置远离设置以及单向位置相向设置。
优选的,所述上层铝合金板和下层铝合金板材沿竖直方向的设置方式分为如下部分:
A:在上层铝合金板位于超高强铝合金板材的外侧时,所述上层铝合金板的横截面积大于下层铝合金板的横截面积;
B:在上层铝合金板位于超高强铝合金板材的内侧时,所述上层铝合金板的横截面积小于下层铝合金板的横截面积。
基于汽车热成型的超高强铝合金板材的制备工艺,包括所述超高强铝合金板材在制备过程中沿上层铝合金板或下层铝合金板的设置长度依次设置有摩擦焊接工位、铆节定位工位以及入料工位,且所述超高强铝合金板材制备过程中的行进方向沿从入料工位到摩擦焊接工位的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820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絮凝式电吸附软化浓缩装置
- 下一篇:胶囊外观重量自动化检测装置





